提示

[X]
和英總目錄
適讀年齡1-4歲
適讀年齡3-6歲
適讀年齡6-12歲
適讀年齡12歲以上
我們的故事系列
成長系列
關懷系列
萬物有情系列
幼兒幽默圖畫書系列
Love系列
Think系列
Teens 經典文學系列
米米系列
父母好讀系列
生命教育
友誼分享
創意想像
自我認同
詩歌童謠
生態環境
成長課題
師生互動
親情手足
同儕壓力
社會關懷
文化鄉土
思考反省
情緒心理
美感教育
產品-年齡-適讀年齡1-4歲

米米玩收拾

 

米米系列曾獲 ── 
◎優秀童書排行榜年度最佳童書獎
◎台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好書獎
◎成功改編為動畫片(獲十幾座國際動畫獎)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年度選書 (最佳韻文)
◎教育部「幼兒閱讀起步走」年度選書

文:周逸芬 / 圖:陳致元、和英美術團隊
親子共讀:2-6 / 自主閱讀:6歲以上 / ISBN:9789860697247 
裝訂:精裝 / 頁數:36頁 / 尺寸:20cm×20cm
掃碼聽故事:中英雙語 / 英譯文書名:Mimi Tidies up

 
定價299
特價: 299
促銷價:NT$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和米米一樣,
會到處亂丟玩具?
《米米玩收拾》透過輕鬆好玩的故事,
和孩子一起送玩具回家,
適合親子溫馨共讀。

 《米米系列》跨越地域和語言限制,
售出十餘國版權,創中文圖畫書新紀錄!
緊扣幼兒內心世界,溫馨逗趣的生活故事,
吸引幼兒一讀再讀。


【作者介紹】
周逸芬
兩個孩子的母親。擔任童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金鼎獎最佳主編獎。在台灣獲日本文學碩士後,赴美取得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心理碩士與AMS蒙特梭利學會教師執照,博士論文從發展心理學探討幼兒喜愛的幽默圖畫書。圖畫書作品《米米系列》獲TOP10優秀童書獎並售出十餘國版權;《雪英奶奶的故事》獲世界繪本五大獎之一BIB金蘋果獎、德國白烏鴉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全球插畫獎金獎、台灣兒童文學佳作。《冬冬的第一次飛行》獲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獎;《米米聽國樂》獲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


【繪者介紹】
陳致元 
曾獲多項童書大獎,作品有《蝸牛吃出數字》《這是誰的島》《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米米系列》(擔任插畫)《阿迪和朱莉》《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沒毛雞》《很慢很慢的蝸牛》《大家一起拔蘿蔔》等十餘部。

【書評】
好書大家讀好書獎書評
葉嘉青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親子間的玩具戰爭經常爆發在許多家庭中,而這本書能以體諒及同理心的態度來處理這個主題。其中簡潔的文本,固定重覆的句型,以及字體放大、具音效的擬聲詞都讓孩子讀來輕鬆有趣,好記又容易琅琅上口。而所創造的卡通動物主角「米米」也能讓孩子產生自我投射作用,並融入故事的情境,對於米米的遭遇心有戚戚焉。此外將玩具送回「家」的擬人化說法,也非常合理的鼓勵孩子收拾玩具的行為,讓孩子想學米米自動自發的將玩具分類歸位。

透過閱讀這本書來養成行為習慣,可能比父母不斷的耳提面命更容易、更有效。翻開蝴蝶頁及扉頁已看到故事正精采的進行著,滿臉笑容捧著一箱溢出來玩具的米米,後面緊跟著的是苦著臉、彎著腰,忙著拾起隨地掉落玩具的媽媽。粗細不一的輪廓線,柔和有層次感的色塊,以及淡淡的陰影使得畫面生動、典雅。在跨頁圖的應用上也恰當的將玩具的多,摔倒時的驚嚇和痛傳神的表達出來。這本繪本既生動又溫馨,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 輯錄自好書大家讀好書獎書評


導讀
我們一起送玩具回家好不好?
文/寶妹(博客來網路書店童書編輯)

亂丟玩具幾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不管爸媽再怎麼耳提面命,孩子一轉身就全都忘光光,頭痛的爸媽似乎只能一邊唸一邊幫忙收拾玩具。這時候父母就需要童書的協助,因為面對有理說不清的孩子,與其講道理還不如分享故事,故事總能說進孩子的心裡,也能間接解決爸媽平日的小麻煩。 

翻開《米米玩收拾》會讓人忍不住微笑,因為畫面太傳神、熟悉了──總愛亂丟玩具的米米,常讓幫忙做家事的自己被玩具絆倒而摔得四腳朝天,讓媽媽很傷腦筋。媽媽後來想到妙招,「米米,我們一起送玩具回家,米米才不會跌跤。」沒想到,媽媽的方法竟讓米米學會自動自發且歡喜地收玩具。 

《米米玩收拾》成功地抓住孩子遊戲的心理。小朋友很容易將身邊的玩具、物件當成是他的朋友,他們常會對玩具說話,像是「熊熊要睡覺,我幫熊熊蓋被被。」所以,當米米的媽媽對米米說,我們一起送玩具回家時,小朋友是理解的。孩子也會將書的內容與生活產生連結,進而模仿、學習米米的行為。讓小朋友原本覺得收拾玩具這件麻煩事變成一種有趣的遊戲。這就是幼兒生活圖畫書的魅力!

 -------輯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編輯選書


【書評】
在全系統中呈現愛
文 / 知名作家粲然
松居直說:「看到米米,又有了當年看到米菲的感覺,非常欣喜。」許多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誤區,都出在「反應式管理模式」上。其實,當我們隨著孩子的成長,成為更成熟的父母,回顧來路,我們就會承認,成長的的確確是一個序列的事,一個迴圈的事,是多層面的系統,從小時候的餵奶作息、朋友交流、感受情緒、學習態度到成長之後的飲食作息、社群交往、價值認定、學習方式,無一不是互相關涉、互相交通、互為補充。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你對我做了什麼」——「我就會怎麼樣」中之膚淺因果。......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