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書評

夏夜、家

懷念與經典《夏夜》、《家》
林煥彰(兒童文學作家)
從一九六八年起,凡上過小學、念過國中,從國語課本讀到〈小螞蟻〉、〈家〉、〈蝸牛的家〉、〈春天來了〉、〈打開你的眼睛〉、〈夏夜〉的人,不論成績好壞,也不管喜不喜歡文學,都應該知道「楊喚」這個人,因為這些課文,都改自他的童話詩原作:〈小螞蟻〉、〈家〉、〈小蝸牛〉、〈春天在哪兒呀〉、〈眼睛〉。
「楊喚」的名字,從他不幸於一九五四年三月七日尚未滿二十五歲逝世至今,就一直是被懷念的;包括他的童話詩,還有其他作品。「懷念」便是一種「經典」楊喚的童話詩不多,僅僅二十首;純文學出版社出過一本《水果們的晚會》,其中〈水果們的晚會〉和〈夏夜〉,較早有親親文化公司分別出了兩本圖畫書;現在,和英出版社也看重了〈水果們的晚會〉和〈夏夜〉,又加上〈家〉和〈春天在哪兒呀〉,以「我們的故事系列──楊喚童詩」,分別請兩位優秀童書畫家黃
小燕、黃本蕊繪製成四本精美、可愛的圖畫書。 

楊喚的童話詩,是甜美、溫馨、感人的,每一首都有故事性;〈春天在哪兒呀〉、〈水果們的晚會〉、〈家〉和〈夏夜〉這四首,可稱為楊喚童話詩的代表作,也可稱為「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的作品,是可以流傳的,是值得推荐的,更是值得由不同畫家、以不同的繪畫風格來詮釋它。這裡,我只以黃小燕畫的《家》、黃本蕊畫的《夏夜》來談談個人的看法。〈家〉只有短短十三行,但內容是豐富的,有小毛蟲、蝴蝶、鳥兒、螞蟻、蜜蜂、螃蟹、小魚、蚱蜢、蜻蜓、小弟弟、小妹妹......還有大自然的景物,在詩人心目中,有著各種溫馨的想像;畫家透過她的慧眼和童話般的想像,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大膽的構圖;以兼顧浪漫、童趣與寫實的畫風;
以喜悅的色調、柔和的氛圍,連文字都成為畫中的線條,貼切的詮釋詩中大自然和諧優美的內涵。 
〈夏夜〉詩人筆下的時空,是田野、鄉村、淳樸的家園景象;畫家以飽滿而濃郁的色彩,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具體展現寧靜、甜美而又耐人尋味的夏夜之美;詩的文字編排,也如流暢的線條,輕柔優雅的呈現詩中豐富而輕快的節奏,處處流露喜悅的動感。 
詩人以創造豐富的想像空間為主志,畫家以具體的畫面豐富詩作的各種想像,是最理想的詮釋;我喜愛這樣的圖畫書。 
【輯錄自2005-07-10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榜】 



懷念昔日的田野
洪志明(兒童文學作家、國小教師)
 
楊喚的童詩總是流露出濃濃的童話風味,他大多以擬人的技法、美麗的想像,來描述他寫作的對象。不管是螞蟻還是蜜蜂,他都能用幻想,賦予牠們有趣的情節,讀起來就像一篇篇優美的童話。楊喚的童詩也以音韻見長,他總是有辦法以韻腳、以疊詞、以呼喚、以排比的方式,重複音韻、節奏,讓他的童詩充滿歌的味道。 
 
近日,和英出版社以「一首詩,一本書」的方式,重印楊喚當年的作品《夏夜》。這首詩描寫的是:夏日鄉間,牛羊歸欄,夜晚來臨,好夢上演的情境。它除了擁有優美的童話風味,以及如歌曲般的音韻以外,更能喚醒我們消失已久的田野情懷。 
 
台灣的城鎮急速發展,悠閒的鄉村生活早已消失,不只牛群羊群夏夜微風不可見,甚至連滿天的珍珠,以及又大又亮的銀幣,也難得仰頭觀看。重讀《夏夜》一詩,讀到詩中的鄉間景色,令人忍不住緬懷當年田野的夜晚。 
 
這本書是以繪本形式來出版,字少畫多,詩的意境更能透過圖畫來舒展。整本書的文字,依照詩的意境來排列,像「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這些文字,就全都寫在「星星」上,如同星星圍繞在月亮周圍。重印此詩,能讓文字具有圖畫的效果,殊為不易。
 
【輯錄自2005-07-10中國時報「開卷」好書榜】


《家》
吳幸玲(私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詩人楊喚被喻為兒童詩的先驅,他的創作洋溢著純真和童趣,還蘊含著音樂般的節奏和律動,雖然傳世的童詩作品有限,卻是篇篇經典,讓人懷念不已!
《家》這首兒童詩,是透過童話般的想像和譬喻的手法,描述家的溫暖和可貴。作者先從孩子熟悉的小生物切入主題,指出小毛蟲,蝴蝶,鳥兒,螞蟻和蜜蜂,螃蟹和小魚,蚱蜢和蜻蜓,都各有屬於牠們的棲息之所。接著以可憐的風和飄流的雲找不到家,形成對比和起伏,以突顯家的重要性。最後再點出小弟弟和小妹妹們,一出生就有家的庇護作為結束,強調有家是幸福的。整首詩只有短短十三行,敘寫一氣呵成,讀來亦流暢快意!
這回將楊喚的詩作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畫者以清新柔美的插畫風格,重新詮釋這首溫馨的童詩,透過視覺圖像的傳遞,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輯錄自「好書大家讀」第四十八梯次好書榜】        


童詩是每個心靈的晨曦
“我笑我那萎謝的童年,我笑我那童年裡的苦難”——楊喚

​​​楊喚(1930一1954),原名楊森,中國現代派詩人之一,1950年開始寫兒童詩,成為現代兒童詩的先驅。 1954年3月7日因車禍逝世於台北。出版有詩集《風景》《楊喚詩集》《水果們的晚會》等。

他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孤獨且暗淡。出生於東北遼寧,幼年失母,父親再娶,童年靠年邁的祖父母艱辛撫養長大。祖父母去世後,他隻身離家去初級農校住宿就讀。十七歲即開始了流浪的生活,在戰亂之中,由家鄉南下到天津,再由青島而廈門最後到台灣。

在給友人的信裡,楊喚自省他性格中的孤寂,說 ——”我曾這樣譬喻過我的寂寞,我像一個流落在荒島上的水手,面對著向晚的天邊,海鷗棲息了,游魚潛沉了,滿眼是海水、浪花,滿耳是風聲和濤聲……。 ”由於童年的遭遇,使他永遠帶有一種憂鬱黯然的性格。他說:“我摩撫唇上的黑髭,我這曾經被虐待被折磨過的小白菜,不禁對著窗外的晴天微笑了。我笑我那萎謝的童年,我笑我那童年裡的苦難,雖然我笑得很淒然”。

時代的動盪、個人際遇的痛苦,身處其中,每個人卻給出大相徑庭的個體呼應,而這些呼應,終究成為每個個體的“生命意義”。楊喚的答复,是從內心裡迸發出更為巨大的熱力,在置之於絕地的孑然之中,更猛烈的謳歌愛、謳歌童真與溫暖。

在那樣一個動盪激烈,人人自顧不暇的時代,他成為第一個為“兒童”寫詩的人,成為“童心王國”開創式的詩性守護者。當有人困惑地問起他——一個有著愁雲慘淡童年的成人,為什麼要寫作“兒童詩”時。他鏗鏘有力地回答:“你說我不是孩子。應該寫些給大人看的東西,這話也對,但你又怎麼知道我這一顆嚮往於童年的心呢?孩子是天真無邪的,童年的王國在記憶里永遠是有著絢燦美麗的顏色的。 ……兒童詩,我還想再寫下去,因為我想從裡面找回一些溫暖。
楊喚的生命只有短短二十四歲,因車禍不幸身亡。他的童詩總數不超過二十首,卻成為中國現代童詩開天闢地一般的人物。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詩,就是他全部生命最有力、最純淨的答案。而這些答案,不僅鼓舞了孩子,也呼喚了所有糾結於“我的童年究竟幸與不幸”之索問的成人,
呼喚所有人,無論承擔什麼樣的際遇,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無論遭遇什麼樣的時代與世界,都用溫暖的想像、清新無邪的渴望,去看顧自己內心的家和春天。

在龐大的時代巨輪之下,在無常的命運之間,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只是無力的孩子,但稚嫩,卻又不失磅礴的童心世界,是每個靈魂斷斷無法失去的晨曦。這就是楊喚兒童詩所蘊含的深切意義。

​楊喚的早逝並沒有阻擋他詩歌流傳的腳步。許多年來,無數人跨越海峽,一起吟誦他的詩。楊喚詩歌音樂性很強,數年前,台北中山堂舉辦了“永遠的楊喚”音樂會,引起熱烈反響,成為一時佳話。

誠如周逸芬老師所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5歲到七歲的孩子,讀讀他們能夠懂的詩,去體會語言的美妙,去呼應那些震響的高貴心靈,去和那些不屈服於命運的人性高貴時刻並肩而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這也是三五鋤詩歌課的要旨。
​這次,我又等了兩三年,終於等到新版《永遠的楊喚》之經典紀念版——結合兩岸傑出畫家繪畫,輔之於好聽的民樂演唱與朗誦,英漢雙語——的推出。去遇見他吧。爸爸媽媽和孩子們。
《永遠的楊喚》全套平裝六本,並含CD與中英文詩本一本。
0——99歲男女通讀

     


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