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出版園地

繪本中的生命教育 - 緒論

緒論
唯有從生命深處沈痛的議題出發,才會有真誠的反省
 ─── 謝臥龍(1998)

近年來,台灣社會締造不凡的經濟奇蹟,教育普及,科技發展也日新月異,然而,適應困難的人卻普遍增加,使得憂鬱傾向的人口急速累增。而倫理觀念的模糊,家庭功能的式微、暴力及犯罪率大幅提高以及自殺年齡逐年下降等等失序的現象,在在顯示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充滿著睥睨生命價值、尊嚴與意義的文化。面對這樣的景況,一向重理工實用,輕忽人文思想理想的教育體系自難辭其咎(張振成,2001;張德聰,2001;許智香,2003;孫效智,2000b;Walters,1986/1999)。前教育部長曾志朗(1999)便指出:「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e世代的學生受到科技的影響,對於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我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死問題,無法真正的了解」。因此國內教育決策單位以及關心教育人士開始提倡「生命教育」,曾志朗先生也在1999年宣稱「生命教育是教改中不能遺漏的一環」,更將民國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準備積極在各級學校推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彌補現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理性教育的灌輸,卻忽略了知識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藝術、人文等教育之現狀。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受教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技能,更因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養,其知識技能可以成為社會的用處,而不是拿來戕害社會的工具(陳英豪,2004)。希望藉由生命教育的推動,喚起青少年對於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引導孩子去思考生與死的發展歷程,能夠發展出比較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失落痛苦以及死亡的議題。讓孩子對於生命更為看重,找到生命的真義,因而能夠肯定自我的價值與存在感。

生命教育要落實,除了唯智、唯形、唯物的教育改革之外,還要重視情意調和的教育措施,從培養學童對生命的尊重開始做起(曾志朗,1999)。然而,綜觀國內實施生命教育的現況後發現,因為缺乏能感動人、內化兒童心靈的素材與教材予學童閱讀,以及忽略情意領域的教育,所以很難讓學生藉由有意識的學習達到認同和接受合理的角色行為,從而建立有結構的價值體系(張瑞菊,2001),使得生命教育的理想一直難以實現。因此,要落實生命教育,應從選編能引導孩子情意發展的多元閱讀素材內容,重視個體的主體意願,並提供經驗及途徑讓個人審慎思考,使其能以歡愉的情感加以接受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採取行動。
 
孩子最初的閱讀經驗,幾乎都是從故事開始。在聽故事、讀故事中,懵懂無知的孩童所感知的訊息,可能帶給他一生難忘的啟示。故事對孩子具有吸引力,並為他們帶來樂趣。因此,常以故事形式表現的兒童書閱讀通常很快能捉住孩子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反應(李連珠,1991)。而繪本,張子樟(2004)也指出,無疑是親子閱讀與師生互動的最佳媒介。在溫馨祥和的家庭裡,孩子依偎在親人身旁,翻閱著一本本印製精美的繪本,雙眼目不轉睛,接受美麗畫面的訊息,兩耳同時聆聽親人的詮釋。除了畫面上的意涵,藉由話語的激盪,更深入的了解文字與畫面結合而成的特殊內涵。

繪本也是孩子從小最容易與最常接觸的故事書籍種類。張清榮(1992)即指出,繪本是接觸人類最廣、影響最大的兒童文學體式。國內童書出版,「繪本」佔童書總出版數的42.12%,達四成之多(引自吳淑玲,2001)。三至六歲幼兒在家中最常接觸的書籍類型是「繪本」(楊淑卿,1993)。可知,「繪本」是父母最容易與最常為孩子選擇的童書類型,也是孩子最初步接觸的書籍。
 
「繪本」,英文稱「Picture Book」,又稱為「圖畫書」(蘇振明,1998)。係指有圖畫,包含簡單主題、簡短情節內容的故事書,為兒童書的一類(李連珠,1991)。繪本中蘊含的各種主題正包含了孩子於情意的發展中所需要的各種情境與經驗素材。如特殊關懷主題的繪本閱讀可以彌補孩子經驗上的不足,增進其同理心,經由同化、淨化,激發其自發與主動性,使其從中得到啟發、成長與真誠的生命態度(吳淑玲,2001)。同儕、情緒、親情、生死、動物、戰爭、環保等各種主題,均是繪本所提供給孩子們最多元豐富的生命教育食糧。因此利用適切的主題繪本閱讀給予孩子最直接感動及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啟示,是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可以著力之處。

繪本中的主題,係指書中所隱含傳遞的訊息,是支配整個故事的主要意義,通常一本書裡除了主要主題外,也常含有許多次主題(Nodelman, 1992/2000; Russell, 1994; Tomlinson & Lynch-Brown, 1996)。和英出版社所出版之「關懷系列」十三本繪本,有些繪本中即包含了不只一個主題。看似輕薄的紙頁裡卻陳述了各種對於生命以及人道關懷的主題,於故事中,娓娓道出戰爭的慘酷無情、流浪狗的心酸、臨終養護的重要、生態環境的破壞、智能障礙孩子的純真善良、憂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遊民的生活與無奈以及孩子面對家庭暴力的無助等豐富特殊的議題。曾煥棠(2001)表示生命教育中社會議題的探討應以「人道關懷」為前提,「關懷系列」繪本的出版符合此原則之外,其最大目的,無非是想沖淡社會上濃濃的功利主義,以及經濟掛帥的現實導向,以拉近現代人的疏離與孤獨感。

「關懷」系列的議題也多以當前社會的重大問題為主,比照少年小說之分類,可把上述問題之作品歸類為「問題繪本」,但「問題」兩字似乎又太沉重。無可否認的,這些作品給讀者帶來某種程度的樂趣與關懷,但同時也間接教導讀者如何以關懷的心態去面對不同層次的社會問題。使得讀者不一定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但不逃避去面對(張子樟,2004)。

閱讀後,研究者除了為此套繪本製作之用心所感動外,更因瞭解教師及家長為孩子選擇適切生命教育閱讀素材之重要性,進而想探尋此套繪本包含了哪些主題,以及每本繪本所包含之主題傳達了哪些生命教育內涵,此為筆者欲探討的第一個問題。確認主題,即為追尋作者寫故事的原意目的,或作者在整個故事中說了什麼(Tomlinson & Lynch-Brown, 1996);繼而,作者如何以有限的文字,卻不淪為道德說教的筆法,陳述這些特殊卻又重要的多元關懷主題;這些書中的主題是如何隨著文字鋪陳呈現,傳達深刻的生命教育內涵,能夠打動眾多讀者的心弦,並產生共鳴,是筆者想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筆者產生以下二個研究目的: 
一、瞭解並分析和英關懷系列繪本包含了哪些主題,以及各繪本之主題又是類屬於哪一項生命教育內涵當中。

二、探討和英關懷系列各繪本之主題如何呈現生命教育中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大內涵。

研究方法:
本研分析和英關懷系列繪本,探討其主題各是屬於哪一項生命教育內涵之中,以及各主題是以何種方式深刻的呈現傳達四大生命教育內涵。因此,研究者將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採用和英繪本關懷系列繪本為主,分別為《不是我的錯》、《發現小錫兵》、《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家族相簿》、《好好愛阿迪》、《再見,愛瑪奶奶》、《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流浪狗之歌》、《小紙箱》、《緋紅樹》、《陽光之家》共十三本。

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嘗試整理分類十三本繪本之主題類別、各主題類屬於何項生命教育內涵,以及探討各主題如何深刻呈現生命教育內涵。繼而,再以歷史研究法為輔助,除了依賴純粹的文學理論來解說詮釋繪本的各種主題外,還需藉助部分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上的論點來剖析繪本中之主題內容所隱含、象徵與傳遞的訊息。因為當代的文學作品已成為許多學科的共同產物,唯有從每個角度來省察,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也才能顯示文學主體的真正價值(張子樟,1991)。


本研究對於此十三本繪本將針對繪本中文字的敘述以及無字繪本插畫的部分,加以分析其中所傳達之生命教育內涵,共分為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個部分來探討。分析的過程中,也將會按此順序加以敘寫,而因第四部分「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篇幅範圍較長,因此,個別另闢章節加以詳論之。

第一部份個人與自我的關係,將對於繪本裡關於憂鬱症與自我認同、追尋自我及自我實現等方面加以討論;第二部分個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將對於書中有關生態環境的破壞、文明社會資源的浪費及流浪狗問題等方面加以討論;第三部分個人與宇宙的關係,將對於繪本裡所提及之死亡的議題加以討論;第四部分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則將對於書裡有關人道關懷、同理心的責任、遊民問題、孤兒失怙、種族衝突與社會暴動、戰爭的殘酷、性騷擾與性侵害、智能障礙、及臨終安養與親情等方面加以討論。


(一) 內容分析單位:
  內容分析的分析單位是內容量化的依循標準,通常採用字、主題、人物、項目、時間及空間單位、課、章、段、詞、句、頁等(黃光雄、簡茂發,1991)。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繪本,欲瞭解繪本中的主題所傳達之生命教育內涵,因此分析單位以「主題」為主。
  
(二) 內容分析類目:
分析類目是內容歸類的標準(黃光雄、簡茂發,1991)。本研究欲分析此套繪本中之主題傳達生命教育哪些內涵,因此四大生命教育內涵即為本研究分析的類目。類目的發展主要參考各學者所提出對生命教育內涵的分類,綜合刪減而成。主要分為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個類別。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生命教育主題類別分類表」。其中各類目是參考各學者對於生命教育內涵之分類整理而成,期望能符合研究之需要與主題分類類目的適切性。

研究限制:
(一)由於繪本是用圖畫來表達的一種兒童讀物(林良,1996),係指有圖畫,包含簡單主題、簡短情節內容的故事書,然而,由於研究者並非美術相關背景出身,無法以美術的角度及眼光對書中插畫的部分充分加以評鑑賞析,於此,列為本研究限制之一。此部分,猶待具美術專業背景之後續研究者對關懷系列繪本的插畫部分做更深入的探討及補充。
  
(二)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中,其中《發現小錫兵》、《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流浪狗之歌》三本只有插畫而無文字,於此部分,研究者於詮釋過程中大致上不偏離書中欲傳達主題,然而因仍然完全只能憑藉研究者個人主觀感受以及書後所有的書評去詮釋此三本繪本之內容,因此將此點列為研究限制之一。
  
(三)於研究範圍方面,本研究以和英關懷系列繪本共十三本為主,主要探討其中生命教育內涵的部分,不過,仔細對照之下,由伊芙.邦婷此位作者所著作之繪本多達四本之多,佔全部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而由約克.米勒所著作之繪本也有兩本,佔全部近六分之一;和英出版社於此關懷系列重複納入此二位作者作品之原因令人好奇,據研究者所知,此兩位作者其他繪本作品也皆具有高度生命教育內涵在其中,由此可看見同一作者所著作之作品通常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質與元素,也形成作者的個人風格特色。然而因研究時間的考量之下,無法對同一作者的其他與生命教育相關作品做一橫貫的研究,此部分也有待後續有興趣之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討。
  
(四)由於同一本繪本不只包含一個主題,因此可能同時屬於一個以上之生命教育內涵,因此研究者在第三、四章分析各個生命教育內涵時,會同時將關懷系列繪本主題中與此內涵相關之繪本一併提出來討論,所以可能於分析的過程裡,在引述繪本文句段落以做主題描述與表達之確認對照的時候,造成時有重複或重疊之紛亂現象,將此點列為研究限制之一。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