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出版園地

繪本中的生命教育 - 文獻探討-第一節 生命教育之背景、定義、目的及內涵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中所包含之生命教育各種主題內涵,以及其內涵是否經由文字完整呈現,因此本章透過文獻的閱讀與整理分析,首先介紹生命教育之背景、定義、目的及內涵;繼而,說明繪本對兒童情意、社會、認知、語言學習以及想像力發展上的影響;再來,探討國內相關的專書、論文及論述研究;最後,簡介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之背景及故事內容。

第一節 生命教育之背景、定義、目的及內涵
一、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
1979年於澳洲雪梨所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為最先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單位。此中心為一國際性機構(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其設立的宗旨為「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孫效智,2000a),期望給予孩子正面而積極的生命起點,使其能遠離罪惡(葉麗君,2000)。

1997年前後,台灣社會發生多起嚴重的校園暴力、兇殺、凌虐以及連串的自殺事件,諸如1998年清大研究所學生以王水毒害同學;台北、台中及嘉義國高中女生跳潭與跳樓自殺等事件皆引起當時社會大眾的震驚(劉源明,1998);與當時教育廳長陳英豪先生的關心,其認為應從教育著手,培養學生認識生命、愛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之態度,以掌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便委由台中市曉明女中,以其實施多年有成的「倫理教育」為基礎展開「國中、高中(職)六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並訂定實施計畫,培養種子師資(張淑美,2001)。致力於「青少年傷害他人生命與自我傷害及自殺」的防制,以正面人生觀的建立及家庭社會的互助互愛,來防止「反生命」行為的發生(葉麗君,2000)。此計畫之方針明確而單純,即希望於學校教育中,藉由教學內涵與校園環境的改善,為學童提供學習探索生命意義、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他人的機會與環境(林思伶,2000),此即為「生命教育」一詞於國內之開端肇始。

同時,前高雄市教育局局長羅文基先生也邀集學者專家以及國小、國中、高中職之校長、主任與老師等編印了「生死教育」手冊。生命教育議題之重要,在當時教育界產生高度的共識,受到了不約而同的關注;於是,生命教育課程,在全省各校如火如荼的展開,直至1999年六月底精省後而停滯。

然而,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就如一顆突來的炸彈般,巨大無比的威力,將台灣轟出了一個大洞;也轟碎了台灣無數人的家庭、無數人的心;地牛的一個大翻身,使得屋簷瓦舍傾頹,校舍樑柱斷裂,難民流離失所,眾人哀嚎遍野;轉瞬間,一輩子所累積的財產可以化為廢墟,在完全料想不到的時刻,最親愛的家人竟會天人永隔。而我們的孩子與全國的人民,就在這樣的景況下直接或間接面臨到生命中最為沈重的一個考驗。

「九二一」大地震的災情,讓緊繃、焦慮、恐懼、憤怒、沮喪、痛恨、悲傷等負面的情緒,重重的壓在每個人的心頭,大人猶且喘不過氣來,孩子又要如何來面對這個「紊亂脫序」、「似有若無」的人生啟示(張湘君,2000)。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也開始尋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雋永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是九二一大地震向台灣社會的人們提出的一種課題與挑戰(孫效智,2000b)。

經由此次事件,使得生命教育再度引起重視。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先生於2000年二月間召集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曾志朗先生在他入閣擔任教育部長後,也正式宣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其指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質與核心的內涵,是一種融入的且持續的教育,期盼所有教師、家長與學生均能展現生命力,以培養好人格、負責任、良好適應性、向不法說不的能力,以及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事負責、對己要求等人文素養的國民(教育部,2001a)。從此,教育部於校園全力開動生命教育的列車,希望透過生命教育的推動,全面評估校園教育的生態,落實人文的關懷。

隨著台灣社會亂象叢生,貪得無厭、功利刻薄、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好逸惡勞等特質「惡性循環之際」,不少莘莘學子淹沒了自己身為人的良知,做出使人心痛驚怖的行為;而台灣近年來頻繁的天災人禍,例如近年由看似颱風所直接造成的土石流災難,又何嘗不是大自然間接對人類濫墾濫伐的反撲?平常人們總將「天災人禍」連著講,是否也意味著,許多不幸的發生,究竟是天災或是人禍仍舊留待給我們極大的反思空間。人禍的根本問題就在於道德,一個社會的成員若不知道德為何物,即使沒有天災,也要因為人禍而不得安居樂業。在一個爭相逐利,漠視公理與正義的社會中,二者的關連恐將更為密切。

有鑑於此,教育部希望能藉由推動生命教育,來彌補現行教育之不足,使學生不但能習得學科上的專業知識,從而能培養悅納自我、關心他人、尊重生命與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期許生命教育為新世紀教育的第一道曙光,提供一個教育新視野,重新肯定人生命的意義及價值、肯定倫理的價值、肯定多元價值的發展,讓教育回歸基本面─生命的成長及豐富,由此方能使教育的改革自外在體制改革進展到最核心的內涵更新的部分(教育部,2001b)。

因此,於政策面的提倡上,國內學者們英雄所見略同,認同以生命教育來根本導正升學主義下學校教育過份注重智育的偏頗,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探索生命意義,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它人的機會與環境。

生命教育在國內推動的時間至今八年,其內涵、意義及價值已廣為各級學校所接受並推動,同時由小學到大專,甚至成人教育、社區教育也都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普及(林繼偉等,2003)。而生命教育的實施是否有所成效,與其他各種方案相同,皆需要最前線教師的認同和努力才能真正落實。(陳英豪,2000)。
以下分別就生命教育之定義、目的以及內涵加以說明,「定義」為生命教育概念之認知意義的解釋;目的部分則陳述推動生命教育立意和主張;而內涵則在呈現生命教育的面向或主題(楊國樞等,1998;引自林繼偉等,2003)。

二、生命教育之定義
林思伶(2000)表示,若從教育哲學的觀點來詮釋生命教育之定義,生命教育即為一種新價值的提醒,其注重靈性的培育。教導學生建立對生命的正確態度─知命與立命,並特別強調人生的「限制」,進而發揮學生個體的「獨特性」,達成自我實現(錢永鎮,2000)。


綜合而言,生命教育是「以人為中心來探視大生命系統」的教育(邱碧相,2001;引自林繼偉等,2003)。為生命的整全教育,關注人生多元面向的平衡發展。亦是生命的肯定教育(Assertive education),鼓勵生命價值的體會與發揚,因此,「生命教育」是一門探討如何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存在價值,學理與體驗並重的課程。

三、生命教育的目的
要落實生命教育,需先瞭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才能以明確的方向,引導教師於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教學。國內生命教育的推動,一開始是在強調個人生命價值的可貴。林思伶(2001)認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愛惜自己的生命,其整個目標是透過學校教育內涵的補充,讓在學的孩子們能夠愛惜自己的生命、欣賞自己,進而關懷別人;陳英豪(2000)更指出實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使年輕人能夠反省瞭解生命的真正意義、瞭解如何待人如己,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能夠擴大自己的愛心及整個社會環境;吳武雄(1999)也表示,生命教育主要在於統整過去分散在各課程中有關生命的意涵,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使學生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都對生命教育的目的,均提供了獨到之見解。茲將其依年代整理分列如表2-1:

學者 年代 生命教育的目的
林繼偉等 2003 發覺與體驗生命的可貴,透過認知思想的改變、生活經驗和行為的提升,進而達到靈性全人的境界。
陳騰祥 2002

1. 認識生命的真義、概念及維護生命的知能
2. 認識生命的各種因素與條件,努力發揮生命價值
3.培養提升生命尊嚴的態度,珍惜自己,尊重他人

林思伶 2001 透過學校教育内涵的補充,讓在學的孩子們能夠愛惜自己的生命,欣賞自己、關懷别人。
張德聰 2001 唤起青少年對於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引導孩子去思考生與死的發展歷程,能夠發展出比较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失落痛苦,以及死亡的議題。
鄭崇趁 2001 基礎目標:珍愛生命;第二階層目標:發展生涯;第三階層目標:自我實現
陳英豪 2000 讓孩子能反省瞭解生命的真正意義、瞭解如何持人如己,珍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擴大自己的愛心至整個社會環境。
孫效智 2000 1. 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意的價值。
2. 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
3. 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
陳福濱 2000 1.追求生命的意義,以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
2. 將良心、倫理道德、知情意行、宗教價位落實於具體生
活環境以提升生活品質,尋得安身立命之道。
黃義良 2000 讓學童認識真實的自我,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黃德祥 2000 1.幫助學生主動認識自我,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
2. 培養社會能力,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3. 認識生存環境,了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4. 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錢永鎮 2000 1. 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建立切的人生觀。
2. 引導學生欣賞生命,並認真過每一天。
3. 期許學生尊重生命。
4. 鼓勵學生愛惜生命,活在當下,掌握此時此刻。
曾志朗 1999 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養同理心的感受。
吳武雄 1999 使學生學習包容、接納並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陳芳玲 1999 培養學生體檢與建構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增進人際關係而達到健全人生觀的最高理想。
(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多數學者觀點可知,生命教育的目的無非在於協助學生認識人生的目的、意義、限制,進而珍惜肯定人生,發揮潛能,自我實現,貢獻人群。就個體本身而言,其目的在促進身、心、靈之均衡發展。就個體與外界的關係而言,則在追求與他人、社會、環境、自然、宇宙的和諧共存。

希望藉由生命教育的推展實行,使得我們的孩子能夠學會愛惜生命、欣賞生命,建立適切的人生觀;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培養其良好的社會能力,能與他人及環境和諧共處;並且引導他們發展正面的態度以面對生命中的傷痛、失落及死亡等課題。
  
四、生命教育的內涵
了解生命教育的定義與目的之後,將再進一步掌握其內涵,以期能充分瞭解生命教育中所蘊含之重點內容,有助於研究者於後面章節裡,更為明確地探討分析關懷系列繪本中之主題是否適當傳達了生命教育內涵。

由上面表格也可看出生命教育之內涵除了涵蓋生之教育,同時也應包含死之教育,整體而言,其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五大範疇。吳榮鎮(2002)表示教育主體是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抽象與虛擬存在的孤立個體,而是人類存在、社會存在、文化存在與自然存在等生命關係的總和。因此,其主張生命教育要從「人學」出發,使人能產生自覺並懂得如何在實際生活實踐上,有能力和他人、社會、文化與大自然和諧互動。

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之闡釋,各有其特色,雖有所增減,但大致上不脫離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此五個範圍,茲分述如下:

(一)潘正德、林繼偉(2000)摘述中原大學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內涵(林治平,1996;引自林繼偉,2003)提供生命教育必要之關懷向度:

1.「天」與生命教育:
以敬天畏神的態度追求實存意義,探索永恆價值,思考生命本源、終極依歸。

2.「人」與生命教育:
探索社會生活面向之人際倫理與生活藝術,牽涉自由、責任、法律、利他行為等相關主題。

3.「物」與生命教育:
探索生命之「感覺經驗」(sensate experience)層面,追求個體身心體魄強健,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科技利用價值平衡。

4.「我」與生命教育:
肯定自我生命之意義、獨特性、與不可取代之絕對價值,進而認識人與生涯之有限與責任,使人能秉其天賦、發揮潛能,盡其在我,創造實踐。

(二)林繼偉等人(2003)也於《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一文中再度提及生命教育內涵牽涉到倫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範疇。大概分為以下四個向度:

1.人與自己的關係:
包括身心靈的自我概念、自我悅納、自我實現等。

2.人與他人的關係:
包括親人、人際、社會、國家等。

3.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
包括環保、資源、科技等。

4.人與宇宙的關係:
包括心靈、信仰、宗教、死亡等。

(三)黃德祥(2000)也曾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下列五項:

1.人與自己的教育:
不僅要教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出真我,而且要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2.人與人的教育:
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視族群,以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3.人與環境的教育:
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價值的衝突,建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珍惜生存環境,實踐保護地球守則,以關懷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

4.人與自然的教育:
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使人類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以維持一個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

5.人與宇宙的教育:
引導學生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訂定自己的終極關懷,以宏觀的視野去審視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四)張振成(2001)則指出生命教育內涵可由三向度來思維:
1.從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開啟希望之光:
宇宙孕育萬物,自然生物生生不息,其中蘊含無窮的真善美,有待人類挖掘。可藉由兩性教育,讓學生認知生命的起源,進而珍愛自己所擁有的生命;並以美的教育來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

2從社會文化的生活體認,激勵服務人生,實現自我:
生命教育為發揚人性的教育,應引導學生以愛為出發點,學習彼此用尊重的態度來處理自己的情緒與生活;並以情意陶冶培育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使其及早脫離「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化解其心裡與情緒的衝突;生命教育也要扮演舵手的角色,引導學生適切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在學生迷航於人生的汪洋大海時,給其引導與希望。 

3.從精神心靈的探索啟迪真愛生命,發揚善性:
生命教育將不再避諱死亡教育,也不排斥宗教教育,只要對學生心靈有所純化以及反思
效果的靈性教育課程,均應考慮融入課程中。以死亡教育教導學生死亡的真諦,不因對死亡的無知而產生恐懼,從而珍愛生命;適當的引介宗教教育則可洗滌人的心靈,發揚人的善性。

張淑美(2000;引自林繼偉等,2003)也曾表示生命教育之內涵包括「從肯定、珍惜個人自我生命價值到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動與倫理關係等大生命的省思;並涉及生死尊嚴、信仰的探討」。

綜合前面學者專家各提出生命教育之內涵的敘述中,即能夠理解,生命教育所指的「生命」包含人類、動植物、乃至於大自然及宇宙(林繼偉等,2003),其內涵範圍大致不出於自己、他人、自然、環境及宇宙等五個向度。黎建球(2000)便曾指出,個體生命中所要面對的關係,除了自我的生命之外,尚須面對他人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又包含可改變的及不可改變的關係,此即社會關係及家庭關係,另外,也需面對天地流行的生命,此包括了與自然環境與宇宙的生命及大地流行的宇宙主宰關係。因此,這五種向度的生命教育內涵,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培養,也是一種生活教育的實踐,更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的涵濡。任何一向度的失落或不完整,都是生命中無可彌補的損失,唯有認真學習及發展生命中的不同層面及關係,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才能呈現。所以生命教育應讓學生於受教的過程中能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各種關係,繼而能夠使其從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生命的智慧」。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