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出版園地

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和英關懷系列生命教育內涵分析(I)-第二節 個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

第二節 個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

第二節主要是在探討個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包括環保、資源、科技等(林繼偉等,2003)。生命教育此部分內涵意在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使人類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以維持一個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並且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價值的衝突,珍惜生存環境,實踐保護地球守則。(黃德祥,2000)。

和英關懷系列裡,《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發現小錫兵》、《流浪狗之歌》三本繪本均沒有文字,一般讀者早已從無字書中理解接受圖畫是一種能傳達各種訊息的語言這個事實,因此,研究者將完全藉助其中圖畫的部分加以詮釋討論書中包含之生命教育內涵。張子樟(2004)也表示部份繪本屬於「無字」(wordless)作品。詮釋這類作品時,當然必須完全借助「圖」來詮釋。詮釋者必須仔細「閱讀」圖面,揣摩作者企圖表達之意涵,以自己逐頁閱讀的過程來加以詮釋。

三本繪本之主題皆是屬於生命教育中個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之內涵,其中包括生態環境的破壞、社會文明資源的浪費、以及流浪狗等主題。以下將對此三本書中相關的部分進行詳細的探討與討論。
  
一、生態環境的破壞一《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是由七張大開圖片所組成。作者由同一角度取景,以三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從1953年5月6日到1972年10月3日二十年間的變化。讀者從一開始在看到房子後面的鐵軌時,即能感覺似乎有什麼正準備悄悄改變看似安詳的鄉村,廢棄的空鐵罐也似乎存在著某種暗示。

從封面開始,讀者就像是一個旅客,坐著火車,跟著作者緩緩進入了春天的德國小鎮Gullen,似是黃昏時分,眼前景色如畫。然而在此同時,現代文明也悄悄隨之侵入。讀者目睹了小鎮在二十年間的變遷,從戰後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到四年的間隔,春、夏、秋、冬四季的輪替 , 以及一個星期的順序替換,好像暗示著這二十年的變化恍如一星期般迅速。而將第一張圖畫與最後一張加以比對,竟然看不出有任何相同之處,可見得小鎮經過了短短二十年都市化發展之後,原有的自然環境與景觀都已消失殆盡。

從豐富的圖畫細節當中,可以看到作者不僅畫出了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交通工貝等等的改變,也畫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尤其是孩子的童年生活。作者在每一張圖畫裡都安排了小孩的角色,也看到了環境的這些變化對小孩的影響。小孩逐漸失去可以玩紙船、可以游泳的的池塘,失去放風箏的草地,失去騎腳踏車的鄉間小徑,最後小孩失去於日常生活中親近大自然和動植物的機會。在第七張偌大的空間裡,在人行道騎滑板車的小孩,似乎正被穿制服的大人告誡禁止。小孩只剩一處小小的人造沙坑可以玩耍或在旁邊的百貨商場中找尋玩具。而原先在自然環境中悠遊自在、學習成長的孩子,被關進了用玻璃和牆壁隔離開的教室中,上各樣的課程。

大人們也變得不一樣了,原先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係,演變成高速公路上的爭先恐後,公路上還留有車禍發生後,粉筆所描出的出事現場;原本友好親密的鄰居,也變得冷漠疏離;悠閒自在的鄉間生活,步調變得快速緊湊。各式的動物,也漸漸地消失在場景裡,在每個頁面裡都出現的白貓,從原來在鄉間小路散步的情景,演變到最後預備穿過高速公路的驚險畫面,但顯然躲不過急駛而來的車子。 

當然,最明顯的改變是自然環境,始終屹立在畫面正中央的樹木,依舊抵擋不了公路建築的需要而被鋸倒、小溪池塘被填平、稻田與農作物的消失,人工草皮取代了自然草原,環境中不再有季節變化的訊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而人文景觀也隨著工廠的建立、制式化的住宅規畫以及冷硬的現代建築失去了原有的人性;原來火車道旁的小教堂經過翻修,雖然還保存著,卻己遮掩在新式的大樓之後。古樸的鄉村小鎮己經成了全新的城市,進駐了折扣商店、保險公司,百貨商場。然而,這樣的改變卻還沒有停止,因為在高速公路的大看板上寫著:「Gullen鎮的人生活還會更美好,Gullen鎮的人生活還會更舒適,我們正為您興建大型的購物中心」。

最初畫面中央一棟粉紅色的精緻三層樓房,彷彿代表著小鎮自然環境的發聲者,它從一開始的美麗耀眼,到風華漸褪、老舊失修、蔓藤叢生,最後因為高速公路的通過被夷為平地,甚至看不出它曾經存在的痕跡,這種視覺歷程上的加速度遽變,相當令人觸目驚心,充分達到作者關注環境問題的用心和目的。鄉村都市化是當代發生在地球上每個角落的共同現象,人們如何自我調適也隨著變成一個重要課題(張子樟,2004)。作者嘗試著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運用圖像透露出想要傳達的訊息,並且藉此引導讀者去思索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表面上用的是客觀的寫實作風,其實暗藏痛心的批判。這本繪本無疑可成為教師帶領學生討論環境變遷的優良教材,讓孩子於一張張圖畫中自由的探索、發現與判斷,進而引導其反思台灣二十年間劇烈的環境變化。

由於現今社會愈來愈都市化,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也愈顯敵對疏離,高科技雖然帶給人們舒適而便捷的生活環境,卻也帶來了緊張和煩躁,以及自然生態的嚴重污染破壞。大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除了供應資源給人類,亦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若是恣意破壞自然環境,就等於破壞人類生活的環境,生存在其中的我們,必也感到不適。因此,從小培養孩子關懷大自然,愛護自然資源,養成環保的觀念,是師長的重要責任。

此外,大自然的單純與美,亦提供人類一個舒緩情緒的空間。讓孩子多接近大自然,閱讀有關生態的兒童讀物,不但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能夠平穩地發展,也可讓他們對自然環境有更深的認識,瞭解自然保育的重要;並可藉此培養孩子的慈悲心,讓他們對生活環境及動、植物投注更多的關懷(張湘君、葛琦霞,2000)。從欣賞大自然中,更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韻律,學得謙卑以及無限寬廣的心。

基於世界保育的壓力及環保教育的影響,人類已從不斷征服自然轉變為追求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國人也已由濫殺濫墾,進而致力於保育動物、節約能源的運動。恣意屠殺動物、砍伐樹木的情景已不復存在。但是那種敬仰天神,深知民胞物與、大地有情而共育宇宙生命的開闊胸襟,尚有待生命教育的推動,使人俯仰天地之間,能崇尚自然、敬天惜物。

環境保護早已是全球性共同的議題,台灣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的問題。台灣的環境教育日有進步,國民的環保意識也逐漸形成,只是離普遍化、深刻化還有成長的空間。盼望關心環境教育的教師們一起來努力,幫助我們的學生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關心環境的惡化,願意保護環境,尊重大自然,欣賞美麗的田園與山水,進而建立天人合一的環境觀(錢永鎮,2000)。

二、文明社會資源的浪費一《發現小錫兵》
《發現小錫兵》之作者與《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為同一人,《發現小錫兵》,是其隔了二十三年之後(1996)的作品,對西方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社會嚴重影響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化有著更強烈的控訴。對於自然與環境的關懷和省思,以及精準的暗喻和批判手法,在此本繪本裡也表現得更為強烈。其中有一頁,在孩子房間老舊的牆壁上貼著描繪五十至七十年代間鄉村小鎮變化的《挖土機年年作響》中的第一張和第七張圖畫,之後,這兩張圖畫被他自己九十年代作品《再見!小兔子》的海報取代了,其間,似乎暗示著環境又經過二十年的文明變遷。

安徒生的原著中,小錫兵是勇敢和愛情的化身。他受到妖怪詛咒,被風吹落街頭。兩個小男孩將他放入紙船,在下水道險遇討錢的老鼠,然後在大海中被大魚吞入。大魚被捕獲,讓他得以回到暗戀的芭蕾舞女郎的身邊。最後兩人一起在火爐中熔化,剩下心形的錫塊。作者將這個故事搬到現代的場景,卻仍維持原著精神,同時批判成人文明社會的過度消費(浪費)。

畫面從房子內部的整修開始,有一家人剛搬家,正在粉刷整理著房子中的天花板與牆壁。一位男子在廢棄的床腳下發現單腳的小錫兵,他將小錫兵拿給自己年幼的孩子玩耍,小錫兵找到了新的主人。在小錫兵的陪伴下,小孩漸漸長大,也擁有各式各樣的布偶與玩具。然而,她現在最喜歡玩的,是最新型的電動玩具。她再也不需要這些成堆的玩具,因此,於再一次的搬家之後,整袋還完好如初的玩具被當做垃圾丟棄在水溝旁的垃圾堆中。隨著玩具被丟棄的還有一把陳舊的老椅子,但仍可看出椅子並未損壞。垃圾堆裡,還有著被人隨意丟棄的桌子、電視與冰箱,顯示現代物質的富足充裕,造成的卻是更多的浪費。

小錫兵與芭比娃娃從破掉的垃圾袋中掉了出來,小錫兵被路過的小男孩放在紙船中,紙船順勢漂流進入下水道,芭比娃娃則被清理街道的清道夫掃進下水道,小錫兵在這本書裡將不再落單,和芭比娃娃一起落難流浪。下水道裡,充滿人們隨意丟棄的報紙、煙盒、飲料罐與塑膠袋等垃圾,其中,印有「天堂樂園的滋味」字樣的糖果紙似乎在諷刺著,人們沈溺於食衣住行各方面享受的同時,卻替這個世界帶來了髒亂與污染,所謂的新天堂樂園,在這裡是一個反諷的比喻。

經過了好幾個日夜,小錫兵與芭比娃娃隨著下水道漂流到汪洋大海,被大魚嚥下後,大魚也被漁民所捕獲,小錫兵與芭比娃娃又再次隨著漁港裡宰殺魚隻的殘餘流落到垃圾場。畫面中出現不少在垃圾場拾荒的非洲人,其中,有位婦人在成堆的垃圾裡發現了小錫兵與芭比娃娃,她欣喜並小心翼翼的將他們拿起,彷彿是找到珍寶一般。他將小錫兵與芭比娃娃帶回家送給了自己的兒子,小男孩露出燦爛的笑容。對於貧瘠的非洲部落孩子而言,根本不可能擁有像小錫兵與芭比娃娃這樣精緻的玩具,也難怪他如此的開心。

男孩的父親與他一起動手把空油罐做成汽車車身,將魚罐頭穿孔成車輪子,錄音帶盒變成擋風玻璃,芭比娃娃則被打扮成非洲公主的模樣,小錫兵站立在由芭比娃娃所駕駛的汽車上,威風凜凜,好不得意。獲得重生的玩具,帶給非洲小男孩莫大的快樂,也成為一位從巴黎遠道而來的觀光客眼中的寶貝。觀光客以微薄的一元美金與男孩換得了難得的玩具,英挺的小錫兵和美麗的芭比,隨著觀光客又回到了巴黎,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學博物館非洲區現代部門的收藏,永遠被保護與珍惜。在文明世界被視如糞土的垃圾,在非洲卻成為兒童的寶貝,不僅展現出非洲兒童的藝術創意,更代表著文明世界的垃圾如何重生的典範。

書中畫面,處處充滿對比與諷刺的暗示,當非洲人民為了三餐的溫飽而擔憂時,從天空飛過的民航機,卻帶來了一批批來此度假享受的觀光客;非洲人民住在由瓦楞鐵皮所簡易搭蓋的屋子裡,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而外來的觀光客卻住在高級的「天堂飯店」接受非洲服務生的服務,這些都是作者在嘲諷著世界上嚴重的貧富不均與貧富差異現象。

文明社會裡,人們雖享受著豐裕的物質生活,衣食無缺,但其人心卻變得更加貪婪與不滿足,對於所擁有的毫不珍惜,而總是欣羨著別人所擁有。在追求永無止盡的物欲中,人們因此變得愈來愈浪費,卻愈來愈不快樂。反觀在物質條件不充裕的非洲村落,他們容易滿足,並且惜物惜福,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珍貴可供利用的資源,雖然貧窮,但是他們因知足感到快樂。

從文明社會裡人們浪費的種種行徑來思考到地球資源使用的問題,地球?我們人類提供了不可少的生活資源和生存環境,人類也不斷地利用資源與改造環境。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明瞭地球上的天然資源有限,短視近利的無度掠奪是愚蠢的作為,永續經營與使用才為上策。

但是人類當前的處境,已無法迴避資源過度開採與消費的挑戰,甚至其所帶來的生態毀滅、社會痛苦、貧富對立與族群衝突等問題,正加深全球繼續朝向不永續的方向前進。這樣的問題,唯有改變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尊重環境倫理,愛惜地球自然資源,才有可能解除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現代的孩童在富裕、無需憂愁的物質環境裡出生成長,養成浪費奢侈的壞習慣,電視媒體所強力放送的新鮮遊樂與玩具資訊,也使得孩子養成了喜新厭舊的心態。教師可以藉著《發現小錫兵》引導學生思索平日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行為,並利用機會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資源十分有限,人類本為地球上的一份子,也依存於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若人類依舊執迷不悟的對於資源濫採濫取,到頭來人類終為資源的衰竭而自取惡果。繼而引導學生愛惜地球環境資源其實很容易,可以從自身做起,瞭解很多資源都可以再生使用,徹底執行於日常學校或家庭生活中的資源垃圾回收工作就是踏出愛護地球資源的一大步。

三、流浪狗問題一《流浪狗之歌》
《流浪狗之歌》以單色鉛筆作畫,描繪一隻被主人從車子拋出的狗如何竭盡心力地追逐棄它而去的主人,而後沮喪地在公路邊、田野、海濱與城市巷弄間流浪遊走,最後遇到一位注意它的孩子的故事。

作者寥寥幾筆,卻精準的由外而內描摹出流浪狗身體的動態、臉部表情以及其心情變化。書中的狗兒從被丟出車窗起,拼命追著主人的車,畫面上是狗兒奔跑時背面、側面遠景與斜側等各種追逐的角度,讀者可以從牠四肢的大動作看出牠狂奔的速度,從側面近景圖上細密繁雜的線條感受到狗兒的焦慮。

追不上車子的狗停下來看著遠方的主人疾駛而去,雖然主人回頭看了狗兒一眼,仍然是狠心的離去,作者此時用兩頁面讓狗兒嗅著地面,讀者不難看出它的狼狽、疲倦、疑惑與茫然。之後,牠定定地佇立路邊,猶豫地試著過馬路時,來往的車子因閃躲牠而衝撞在一起,後面也因此嚴重塞車,畫裡的狗兒回著頭、張著口、夾著尾巴,倉皇的逃離現場,臉上帶著肇事的不安與逞強。

接下來是全書的轉折,狗兒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回首之後,從此開始了流浪的生活,牠在郵筒撒尿做記號;在垃圾桶翻找食物;在街頭被人揮趕;在巷尾尋找棲身之所。這些之前他從沒有遭遇過的事情,讓他屢屢出現徬徨與驚慌的神情。當牠走到了海灘時,牠興奮地觀望遠方的人影,本以為見到了狠心拋棄牠的主人,跑幾步伸長脖子細看,是嗎?不是!牠只好別過頭不看,失望的仰頭長吠,昂頭嗚嚎,掉頭而去。接著作者將六幅畫裡的狗兒身體以全黑的逆光來呈現日落時分,以小小的黑點表現狗兒在廣闊的空間中的渺小與孤獨。

最後,牠與一名孤獨的男童相遇了,狗兒絕望的心再度燃起了一絲希望。讀者只看得到狗兒消瘦的身後,以狗兒的角度看到一個遠遠帶著背包的孩子,狗原地不動,看著對方試探性的逐漸接近,狗兒身上越來越凌亂的線條,就像牠期待、興奮與複雜的波動心境,直到小男孩十分靠近了,狗兒終於高興地搖著尾巴,一躍而起,牠那一副衷心期盼的神情令人既感動又心疼。而這幕替讀者帶來了一個美好的希望,也許狗兒因此又找到了一個新主人。

繪本裡,狗的身影並不罕見,但《流浪狗之歌》作者以獨到的眼光發掘圖畫書作家未曾捕捉過的題材,表現出棄養狗兒的主人所看不到的流浪狗徬徨、失落與艱辛的一面,能引發讀者在收養狗兒前先做省思(張素椿,2003)。無庸置疑的,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相對於人類,狗的心思單純而執著,其對人的感情也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深厚許多,或許我們聽過許多人類棄養狗的行為,卻未曾聽聞狗背叛主人而去的故事。

許多家長會應小孩的要求而答應養狗,然而三分鐘的熱度過了之後,原來的愛犬變成家中的負擔,愛則養之,不愛則棄之,在轉送親友不易之情況下,就隨意放生而成為流浪犬。

有些人甚至會自我安慰,認為說不定會有好心人來收養牠,殊不知有這種僥倖想法的人相當普遍,以至於國內流浪狗多達一百萬隻。寵物並不像一般的消費、娛樂用品可用後即丟,現代人喜新厭舊的消費習性延伸到有生命的貓犬身上時,不僅是牠們的災難,也突顯出現今教育制度及社會倫理中缺乏與動物共生共容、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流浪狗相當友善,也因此,更形成流浪狗對人的防衛心理,使得一些無辜的民眾遭到咬傷,愛狗人士與受害者也此產生誤解與對立,造成社會的不安。然而,社會普遍對狗的態度也不正顯示了台灣人民對生命的看法嗎?我們輕看狗的生命,自然也就輕看人的生命。近年來台灣社會燒殺擄掠等逆倫駭人聽聞的事件層出不窮,就是人們輕視生命的結果。

農委會每年請補狗隊所捕捉的流浪狗大約有十萬隻,每撲殺一隻流浪狗要花掉納稅人5000元,經過了數十年,花了納稅人龐大的支出,但是台灣的流浪狗數目仍然非常的多,問題並未解決。(動物保護資訊網,2005),捕抓野狗處以安樂死的方法並不能解決最根本問題,因為主要原因還是棄養狗的人太多,才使得大量的狗在野外繁衍出更多的流浪狗。當人們看到路邊沿途乞討的流浪狗時,真該為牠們感到痛心,因為牠們不知為何而生,可能飽受飢寒、揮趕與虐待,被跳蚤疾病纏身,最後卻被安樂死終結,牠們的一生似乎連被屠宰的豬牛羊都還不如。

如同垃圾污染、空氣污染一般,流浪狗問題這由少數人所造成的惡果卻必須由整個社會去承擔,而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流浪狗所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呢?我們必須要瞭解,沒有狗天生喜歡流浪,是人類對動物的生命不負責任的態度才會如此。因此,除了要能夠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完全抑制棄狗的風潮,並且提高狗的絕育數量來代替撲殺,管理繁殖場,鼓勵飼養的犬隻結紮,斷絕不停的繁殖所產生的流浪狗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師需從於生命教育方面加以落實學生們愛護動物的觀念,以及學生對生命的責任感,不隨意拋棄所飼養的寵物。

讓每隻動物的「個體生命」,都能擁有最起碼的生命尊嚴與生存權利,如此才是一個尊重生命、符合人道的社會,也才是解決流浪狗問題的根本方法。
  
在個人與大自然關係的這部分生命教育內涵中,三本繪本雖然沒有文字,其圖像的表現卻都帶給讀者更大的反思空間,人類獨具聰明才智,但是同時需善用智慧,對於自然環境與其他生物皆具有道德與倫理的責任。《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讓讀者瞭解山川、河流、樹木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典,人類的活動必須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求得平衡,以維持共存共容的和平關係,如此人類才能永續的生存,過度的開發與破壞大自然等行徑將使得人類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發現小錫兵》則希望讀者去反省檢討文明生活裡過度消費與浪費的行為之外,應時時懷有感恩惜福的心情,能更加懂得珍惜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流浪狗之歌》讓讀者明白唯有人真心接納動物,牠們才懂得接納與親近人,彼此才能和平共處。並且需對其善盡養育的責任,生命無法將人類從動物中抽離出來,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命,即為尊重同為生命的自己。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