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和英關懷系列生命教育內涵分析(II)-第三節 誰會伸出援手?
第三節 誰會伸出援手
一、性騷擾與性侵害一《家族相簿》
《家族相簿》是一本談論有關於兒童性侵害議題的故事,故事由「家」開始,在「家」進行,從「家」結束。一般人對家的認識與概念是安全的堡壘、是家人的避風港,然而老鼠妹妹小妮絲的家卻存有危險。顯而易見的危險是一隻不吃老鼠的大雄貓「史拙夫」,隱而未見的危險,或者該說是只有小妮絲感受得到的危險則是小妮絲的叔叔「瓦提亞」。瓦堤亞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他對小妮絲很好,但他和小妮絲之間,卻有一些不能說出去的秘密,他時常利用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緊緊的抱著小妮絲:他把小妮絲抱起來,放在他的大腿上。他答應小妮絲,馬上醫好米老鼠,小妮絲聽了心裡好高興。可是瓦提亞叔叔這時卻把小妮絲緊緊抱在懷裡,抱得好緊,害小妮絲差點兒不能呼吸,覺得很難受。(p.18)叔叔經常強迫小妮絲做許多她不願意的事情:瓦提亞叔叔又把她抱起來,放在他的大腿上,然後掏出他的尾巴對小妮絲說:「抓著他,抓緊一點!」「來,妳感覺看看,是不是很舒服呢?」可是小妮絲根本不想抓著叔叔的尾巴,但是她又不知道要怎麼拒絕。突然,她再也不想要瓦提亞叔叔幫忙醫好她的米老鼠了,小妮絲一心只想要逃走。(p.24)「妳孤孤單單的在這裡做什麼呀?放心,我會保護妳的,過來,坐到我腿上來吧!」小妮絲不想坐在瓦提亞叔叔的大腿上,可是叔叔一直靠過來…一直靠過來…。她試著要逃走,可是瓦提亞叔叔龐大的身體把路給堵死了。她一直退、一直退,最後退到沙發椅背和扶手間的夾角。忽然啪噠一聲…小妮絲的尾巴被捕鼠器緊緊夾住了。(pp.31-32)他總是以告訴小妮絲秘密為由,藉機與小妮絲單獨相處,並威脅小妮絲要保守這些秘密,否則,就將小妮絲最喜歡的家族相簿撕成兩半:瓦提亞叔叔撿起破破爛爛的米老鼠:「我幫妳把它弄得比以前更漂亮好不好?」不過他要小妮絲答應,不可以把這件事情告訴碧莎:「因為這是我們兩個之間的秘密!」瓦提亞叔叔接著又說:「小妮絲,妳是我的親親小寶貝,只要妳需要我,我隨時都會在妳身邊,妳聽到了嗎?我們兩個要團結一致,妳明白嗎?」「明白!」小妮絲說。」「很好,我再讓妳看另一個秘密,可是妳千萬不可以告訴別人喔!」小妮絲當然一口答應,因為她最喜歡秘密了。』(p.21)瓦提亞叔叔秀了一個又一個秘密給小妮絲看。小妮絲終於明白,世界上有兩種秘密。 碧莎的秘密,大部分都是關於哪邊可以找到藏起來的糖果罐,這種秘密她永遠都喜歡。瓦提亞叔叔的秘密是讓人想講又不敢講的那一種,至少不能跟碧莎講。小妮絲一點兒也不喜歡這種秘密。小妮絲很不開心。如果她不肯鄭重向瓦提亞叔叔保證絕對不洩漏它們之間的秘密,叔叔還會很生氣呢。(pp.25-26)叔叔威脅她說:「如果妳把我們的秘密告訴任何人,就會有一道好大好大的閃電從天上打下來,把妳最喜歡的那本相簿從中間撕成兩半!」小妮絲聽了很害怕(p.26)「噓,安靜一點!」瓦提亞叔叔只顧著撇清,「這件事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妳不要叫的這麼大聲!妳答應過我,什麼都不會跟別人說的喔。」(p.33)「想想那道閃電吧!想想那本漂亮的相簿吧!」他繼續警告小妮絲,說完立刻拔腿就跑。(p.34) 勵馨基金會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副主任賴文貞(2001)即表示,在許多由熟識人加害的兒童性侵害案件中,秘密與威脅正是經常被使用的理由和方法。加害人會說:這是我們之間才有的秘密,打勾勾說你不會告訴別人;妳如果說出去大人會很生氣、會不喜歡你。另外,加害者經常拿兒童喜歡的人或東西進行威脅,如帶走心愛的狗或玩偶、傷害兒童喜歡的家人等等。為了得到米老鼠玩偶,小妮絲讓瓦提亞叔叔親了一下的段落描述,也符合了普遍加害者使用的加害理由,加害者常在送禮後或給予幫忙後要求孩童親吻或擁抱回報:碧莎氣得大叫:「妳這個小壞蛋,瓦提亞叔叔明明跟我說,這米老鼠是給我們兩個玩的!」小妮絲拼命抗議:「才不是呢,你自己不是已經有一個了!這一個是我的,為了它,我還讓瓦提亞叔叔親了一下,好噁心喔!」(p.9)瓦提亞叔叔是受害兒童的家庭成員,而且在家庭中得到尊重和信任,社經地位正常並健康。他利用受害者的喜好(秘密及禮物)、恐懼(失去家族相簿),進行加害行為,這一點打破了一般社會大眾對加害者的刻板迷思,例如認為加害者往往是陌生人、來自社會低下階層、外表骯髒猥褻、使用暴力等等。從國外的兒童性侵害加害人自述中得知,加害人比較喜歡找以下的兒童進行加害行為:寂寞不快樂的孩子、懂事、乖巧、聽話、善解人意、有禮貌的孩子(賴文貞,2001)。小妮絲相當符合其中條件: 原來小妮絲又溜到沙發上面了,她最喜歡一個人靠在枕頭上翻看她們家的家族相簿。妳看他小心翼翼的樣子,她真捨不得把這本精美的珍貴相簿給弄壞弄髒呢。(p.5)爸爸過來打斷了她,因為爸爸想要躺在沙發上安安靜靜的睡個午覺。可是小孩子有可能安安靜靜的嗎?當然不可能啦!所以嘍,小妮絲當然就被趕到樓下去嘍!雖然如此,她還是很有禮貌的說:「爸爸,祝您睡個好覺!」(p.7) 小妮絲是一個喜歡獨處,體貼大人的小朋友,她最愛一個人翻看家族相簿;她答應瓦提亞叔叔要求,在她拿玩偶米老鼠前,先親他一下;當她察覺到瓦提亞叔叔的秘密讓她很不舒服時,她也因諸多的顧忌而無法開口求援。這一點也再次印證加害者的聰明。加害者為降低性侵害事件被揭露的風險,因此尋找可順利加害的兒童為目標,因為這些兒童比較容易被威脅、恐嚇、賄賂,而無法開口要求協助。往往我們都提醒孩子對於陌生的外人加以防備,就如故事裡小妮絲的媽媽提醒著家人要小心大雄貓的侵襲,卻不知曉,往往身邊最信任的親人才是披著羊皮的狼。小妮絲的媽媽曾經警告他們要小心大雄貓一點:那些大雄貓,一開始都裝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可是沒多久就會露出兇惡的本性,你們最好不要跟他說話,也不要拿他給的糖果,最好趕快跑回家!(p.14)哎呀,你們兩個小傢伙,身上全是那隻大雄貓的味道!孩子啊,情況變得這麼危險,以後不准你們再到沙發上面玩嘍!如果沒有大人陪著,千萬不可以上去,懂了嗎?下次絕對不可以自己跑到上面去玩,記住了沒有?(p.15) 然而,當小妮絲在媽媽的諄諄叮嚀和特別照護下,處處提防大雄貓的侵犯,並隨時牢記危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時,對於叔叔的性侵害行為反而毫不設防,且不知如何應對。小妮絲的媽媽不但完全沒有注意到瓦提亞叔叔對她女兒的異常親暱行為,甚至把他視為保護者,以免她的女兒受到大雄貓欺負,這也讓小妮絲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就在這個時候,媽媽突然出現,瓦提亞叔叔連忙放開小妮絲。媽媽很生氣的罵小妮絲:「妳怎麼可以一個人…喔,是這樣啊,原來瓦提亞叔叔也在呀!」「我正在教小妮絲背九九乘法表呢…」瓦提亞叔叔跟媽媽這樣說,可是他說的絕對不是真的,他為什麼要欺騙媽媽呢?小妮絲怎麼也想不通。(p.20)「只要有瓦提亞叔叔陪著,那就沒問題嘍,你們繼續背吧,用功一點喔!」媽媽說完,轉身又回到沙發夾層中,繼續忙她那永遠做不完的家事。(p.21) 瓦提亞叔叔陪伴小妮絲看故事書時,也會緊緊抱住小妮絲,然後藉機碰觸她身體隱私的地方;當媽媽出現時,瓦提亞叔叔會大方的說:「我正在教小妮絲九九乘法表呢!」嘗試用正當的理由來掩護自己的行為。他在生活中以漸進的方式,一步步打破小妮絲的心防,和她原有的身體界線(boundary),同時也模糊了媽媽的警覺。而書中對於受害兒童的無助,如:害怕加害人生氣、擔心沒有人會相信自己也有所著墨: 小妮絲的尾巴痛的不得了,可是,她使盡吃奶的力氣都無法掙脫。如果被媽媽撞見的話,不知道會氣成怎樣,她不是一再警告小妮絲要提防那隻大雄貓嗎?到時候不管小妮絲再怎麼解釋,說這一切都是瓦提亞叔叔造成的,有誰會相信她呢?因為瓦提亞叔叔畢竟是大人啊!每個人都知道,大人都是同一國的,小妮絲只是小孩子,有誰會相信小孩子說的話呢!(p.35) 性侵害事件對兒童的影響如小妮絲變得更沈默孤僻了;以及受害者家人對受害者的支持、相信、安慰及陪伴如:媽媽最後將瓦提亞叔叔的照片從家族相簿中撕去等部分,在這本繪本中都有細膩的描述: 小妮絲變得更孤僻了,動不動就把自己藏起來。這一次,她又獨自躲到沙發上面,雖然她明明知道,媽媽不准她這麼做,而且這樣做真的很危險。(p.31)碧莎問道:「妳怎麼會被這個東西夾住呢?」當她聽說是瓦提亞叔叔一直把小妮絲擠到這裡來的,就非常生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真是太差勁了!我馬上找媽媽過來救妳!」說完她就三步併作兩步的跑去找媽媽搬救兵了。(p.39)媽媽並沒有責怪小妮絲。她把夾子打開,救出小妮絲,然後緊緊抱住她,直到小妮絲漸漸停止哭泣。過了好一會兒小妮絲才平靜下來,迫不及待的問:「我們家那本相簿還好嗎?有沒有壞掉?」「妳怎麼突然問起那本相簿呢?」媽媽連忙安慰她,「客廳裡的檯燈壞掉了,不過,那又不是妳的錯!現在最要緊的是看看妳傷得怎麼樣。」(p.41)媽媽幫她包紮傷口的時候,小妮絲慢慢的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p.42)媽媽把瓦提亞叔叔的照片從家族相簿裡撕下來,小妮絲一點兒也不覺得難過。媽媽說:瓦提亞叔叔的行為比一隻大雄貓還要差勁,他的照片再也不能貼在我們的家族相簿裡了。(p.44) 與兒童談性騷擾(侵害)就如同與他們談論生死一般,一直是較為敏感的議題,因此許多的家長與教師不願意或不敢於平日的生活或教學中碰觸這類的問題,甚至有心想接觸的教師家長也不知從何著手。翻閱坊間的兒童圖書,卻很少見及這方面議題的帶領與探討。但是師長如何教導兒童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使免於騷擾侵害以及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長年參與性侵害輔導工作者表示,防止兒童性侵害事件發生最有效的辦法是教育,且應該將其歸之於生活教育範疇;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兒童對事件防範的敏感度,以及對外求助的自信與能力。而這「潛移默化」的媒介物是非常重要的。讀完《家族相簿》的故事後,深深覺得它可以協助台灣的家長和老師,更有能力和技巧與小朋友討論兒童性侵害的議題。因為,故事中將性侵害加害人慣用的加害理由,及受害兒童對外求援的困難和窘境,都一一澄清了。並且用詼諧而漸進的方式,引導年輕孩子去面對一個困難的議題,而不致流於道德說教的嚴肅乏味。作者使用了象徵手法,以小老鼠來代替兒童,再穿插老鼠的天敵貓,然而,故事的結局展現的卻是身邊親人的性侵害動作比貓更可怕。畫面敘述的是鼠貓的屬性,讀者讀到的是人的世界中的可怕層面。畫者給予的畫面充分展示了某種趣味性(張子樟,2004)。因此,雖然這本書所要處理的主題涉及兒童性侵害這般嚴肅的議題,但它卻一點兒都顯不出有什麼傷害性,甚至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兒童的保護者無庸置疑是大人,希望教師在讀完這本書後,能在兒童自我保護教育、兒童性侵害事件的相關概念與協助能力上加添力量。家長或教師在使用《家族相簿》時,也能引導兒童去認識、喜歡自己的身體及隱私處,澄清兒童的身體界限,協助兒童瞭解親吻與擁抱的真意,親吻與擁抱不會是秘密,讓兒童相信向大人求援是權力也是責任。面對這樣的殘缺課題,如果生命教育的理念是「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則應向學生示範面對性騷擾時的堅定立場,並針對孩子所受的傷害,給予注意與關懷,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甚至是積極的介入(關懷家庭、做適當轉介)或通報兒童保護。孩子遭受這樣傷害的心裡創傷所導致的內在自我價值感低落、壓抑、憂鬱傾向及對日後發展親密人際關係的阻礙,確實需要他們提起極大的勇氣跨越。此時教師的角色,無疑的需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耐心的陪伴在旁,試著協助他們將自我價值和性侵害分開。讓他們瞭解儘管有被性侵害的經驗,並不代表其自我價值就跟性侵害劃上等號。使他們能再次離開禁錮自己的象牙塔,慢慢接觸外面的世界,學習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及善待自己。二、智能障礙一《好好愛阿迪》
《好好愛阿迪》描述的是一個患有唐氏症的男孩,如何帶領原本不太喜歡他的兩個鄰居朋友,琪琪與阿強,去尋找住家附近美麗的秘密基地,從而得到他們尊敬與認同的故事。本書以一種溫柔舒緩的方式,透過真誠憨厚的阿迪,巧妙的引導讀者欣賞並尊重每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阿迪,他喜歡跟鄰居的琪琪與阿強一起玩耍,他們卻不喜歡阿迪老是跟在他們背後。甚至對阿迪表現出明顯的不耐與輕視: 「這下子,整個夏天他都會跟在後面煩我了,」琪琪想。(p.2) 經過阿迪家時,「嗨!琪琪。嗨!阿強。」阿迪熱烈的和他們打招呼。阿強拉了拉琪琪的手臂:「走啦!別停下來和那個呆子說話。」(p.5)阿強不理他,琪琪只好對他說:「阿迪,你最好留在家裡。」阿迪什麼也沒說,表情有些難過。(p.5)「來吧!琪琪,」阿強又拉了她一下,「阿迪,我叫你回家」(p.5) 阿強轉了幾圈,跺著腳說:「去!阿迪,回家去!」阿迪笑著說:「阿強,我不是狗。」「那就別跟著我們。」阿迪垂著頭,轉身走回家去。(p.8)「你來這裡做什麼?」阿強大叫。(p.12) 阿強看著自己濕答答的牛仔褲,大叫:「別煩我們了!」(p.14) 在這些段落裡,都可以看出在一開始時琪琪與阿強對阿迪抱持著極不友善的態度,甚至覺得他是個奇怪的呆瓜。相反的,當阿迪看見琪琪與阿強時,總是熱切的與他們打招呼,儘管琪琪與阿強對阿迪的態度很差,阿迪最多表現出一些難過的表情,卻不會以怨抱怨的回應攻擊的言語或行為。他始終都以熱情、樂觀、真誠與善良的態度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對生活周遭的植物與動物亦如是: 經過阿迪家時,「嗨!琪琪。嗨!阿強。」阿迪熱烈的和他們打招呼。(p.5)阿迪晃下了階梯,走上街。巧克力從她的臉頰流到運動衫上,他的嘴笑得開開的。(p.5)阿迪對琪琪說:「琪琪,給你。」琪琪伸出雙手。他小心翼翼的把蠑螈滑到她的掌中。琪琪感覺到阿迪的動作好溫柔。(p.14)「好─漂─亮!」阿迪站在他們身後,張開手臂,望著湖面,睡蓮盛開的湖面,像是一床拼布被,阿迪圓圓的眼睛望得出神,「好─漂─亮!」琪琪抬頭,這才注意到睡蓮。(p.16)「琪琪,我幫你採一朵,」阿迪說。他踩進水裡,水花四濺,走到水深及膝了,睡蓮還是離得好遠。他失望的又走回來,濕透了的鞋子踩得嘰嘰作響。(p.16)在他跟著琪琪阿強一起到樹林另一頭的湖邊找青蛙蛋時,在湖裡發現了蠑螈,阿迪將蠑螈溫柔且小心翼翼的交給琪琪;接著琪琪希望阿強幫他摘取開在湖中心的睡蓮,她想帶回去送給媽媽,阿強因為太遠而一口婉拒,此時阿迪卻自告奮勇的要幫琪琪採一朵」,雖然最後仍然因為水深太深而放棄,他的這份心意卻令琪琪感動。由下面的這些段落描述裡,也可以看出阿迪的天真善良,他不僅巧妙的表現出自己對大自然的敏銳度,抓蠑螈給琪琪,又帶琪琪找到青蛙蛋和開滿了美麗睡蓮的小池塘,使得琪琪得以發現森林裡許多美好的事物;他更示範了如何尊重生命,把青蛙蛋留在池裡,好讓牠們自由自在的生活: 「就是這裡。」他得意的笑著。小路的盡頭一片開闊,就在這裡,在樹林環繞中,藏著一座小湖。高高的草圍在湖邊,一隻沼澤雀在低垂的枝枒上啾啾唱著。這個池子在六月的午後,顯得清澈、蔭涼。池面浮著無數粉色、白色的睡蓮。琪琪來過樹林許多次,卻從沒有看過這個池子。(p.19)「你看!」阿迪大叫,他指著靜止的、被陽光曬的暖暖的池水。在水底的濕泥上有一團團的青蛙蛋;雲朵般的大塊膠狀物,有著圓點點,是還沒有孵化的蝌蚪。(p.21)青蛙蛋!哦!阿迪,你是個天才!你找到了睡蓮,又找到了青蛙蛋!(p.23)「我們需要找個東西裝,」琪琪說。阿迪縮起眼睛、皺起眉頭,說:「不要!不要!」「要啦!我們可以用瓶子什麼的把他們帶回家。」阿迪指著琪琪,慢慢的說,好像說出的每個字都要先想過:「如果我們帶回家,他們就會死。青蛙媽媽…琪琪…青蛙媽媽…」他說不下去了。「會很難過,」琪琪幫他把話說完,「我倒是沒想到。阿迪,我們還是為媽媽採一朵睡蓮吧!」(p.23)剛開始,琪琪只不過是聽從媽媽的叮嚀,勉強和阿迪做個朋友。她寧願跟同伴阿強去探訪樹林,也不要和阿迪在一起,然而最後,琪琪才從阿迪身上深刻的瞭解到,一個人的容貌外表其實並不重要,真誠善良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正當他們跪下來伸手採睡蓮時,水鐘噗通一響,漾起了一圈圈的漣漪。阿迪指著他們的倒影,笑了起來,「妳的樣子好好笑,琪琪!」琪琪的倒影被水波弄得怪模怪樣,她用雙手遮住那張怪臉。(p.25)「琪琪,沒關係,」他說:「我還是喜歡你。」他咧嘴一笑,把右手放在心的位置,說:「這裡才重要」(p.27) 《好好愛阿迪》說故事的文字語氣從容,緩緩醞釀出夏日慵懶的氣息。於對話裡,三個孩子性格充分展露,有主見的琪琪、自以為是的阿強,和純真的阿迪,都刻畫得極為生動鮮明。整個故事藉著小女孩琪琪的「成長」經驗,描寫出對唐氏症孩子由外而內的認識過程。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唐氏症孩子的外貌和肢體動作;運用印象式的手法,描繪夏日的風景,使得畫面中閃爍著像彩色玻璃般的光點、色彩。翻開書中的每一頁都像是一種新的「發現」,尤其到了阿迪領著琪琪找到小池塘的那一幕,樹林中沈靜的池水,讓人眼睛一亮,萌生出莫名的感動。隱藏在林中的美麗池塘,就彷彿像是藏在唐寶寶外表下的美麗心靈,一經發現,才驚覺天堂的美好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已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文學故事處理有關於身心障礙的問題,描寫各種障礙諸如聽障、肢障、視障、視障等等關於他們如何去適應環境並且克服困境的課題。這些故事都表達了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渴望被接納與瞭解的心裡,並且提供了對於各種身心障礙疾病的豐富充分資訊與知識。如此不只幫助了那些身心障礙的孩子明白在兒童故事中殘廢並非是沈重而不能提及的,而且也能幫助那些非身心障礙的孩子們瞭解他們四周身心障礙的同學就如故事中的主角一般,需要接納包容與幫助,也像普通的孩子般有相同的需求及願望(Sutherland, 1997)。於學校班級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連老師都無法真心的瞭解接納自己班級裡的特殊孩童,要如何去要求一向以老師為楷模偶像的學生對這樣有點怪怪的同儕釋出善意呢?如果,老師能夠對班上的唐氏症孩童存有更大的耐心、愛心,以及尋找機會告訴學生,教育學生,唐氏症的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只是因為染色體突變才會變成這樣,他們與大家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同樣的需要他人的關心與友情的支持,也許,學生對他們會有更大的包容,唐氏症的孩子也會因此擁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經驗。即使是殘缺的小孩,身為一個人的權利也要受到尊重,不應該被剝奪。唐寶寶和一般的小孩一樣,也需要信賴、關懷和讚美,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的突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平常人吃一口飯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對唐氏症的孩子來說,從拿湯匙、舀飯到精確地送入口中,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和不斷的學習、訓練(晁成婷,1997),真正瞭解他們辛苦的學習歷程之後,對他們將會是感到佩服多於同情。唐寶寶與我們的相同點其實比差異點還多,他們有希望和夢想,能夠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他們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充處處滿驚喜的世界,他們總是能夠在不經意之處看到美好,即使是看到人行道裂縫裡長出的青苔,都充滿驚嘆,就如故事裡的阿迪一樣。他們也非常懂得感恩,為每一個真心對待他們的人以及每一件生活中所發生的美好的事抱持感謝。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這都證明他們並不是沒有智慧,而是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來發掘其中的潛能。現在社會上對身心有障礙的人還是不太能接受,太多時候,他們感受到別人總是在看他殘障的那一部份。一個殘障者,最大的障礙不在於他們本身的情況,而在於社會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但人所謂的價值並不在於智力或外表上所能看見的一切,而在於其內心是否真誠善良。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殘障的人其實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換個方向思考,或許這些唐寶寶,是菩薩賜的小沙彌,因為他讓我們正常人更能體會人生的價值,用更寬容的心去對待周遭身心有殘缺的生命。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遇見唐氏症的人時,或是面對唐氏症的同儕時,記得給他們一點實際的關懷,只要一個溫暖燦爛的笑容或熱情的擁抱,就能讓他們感到社會的溫馨,「接納他們」就是對唐寶寶最大的支持,真心期待著社會能對這些由天而降的天使付出多一點愛與關懷。 在個人與社會及他人關係的這部分生命教育內涵中,意在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視族群,以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不是我的錯》讓讀者明白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許多事,我們都責無旁貸的人道關懷責任。教師引導學生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是此部分生命教育最重要的課題;《陽光之家》、《開往遠方的列車》、《爺爺的牆》以及《再見,愛瑪奶奶》讓讀者瞭解親情是世間最為永恆的感情,不會因為親人的遠離或逝去而消失,教師也能夠藉此使學生體會到親情的無私偉大、孝順的觀念與重要性,並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刻,勇於表達對親人的愛與珍惜。《小紙箱》使讀者明白遊民生活的無奈與孤單,教師應引導學生尊重社會各種次級文化的存在,破除學生普遍對遊民的負面想法與排斥的觀感;《開往遠方的列車》則使讀者瞭解孤兒難堪辛酸的處境,以及完整家庭與父母之愛對於成長中孩子的重要性,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對於有類似處境的同儕存有包容和關懷的心;《煙霧瀰漫的夜晚》讓讀者瞭解不同種族與族群也可以友好相處,不應對於弱勢族群存有偏見歧視,而是能夠藉此認識彼此不同的生活文化、語言與習慣;《爺爺的牆》希望藉由小男孩與爸爸參訪越戰紀念碑的過程,讓讀者明白戰爭的殘酷所帶來的仇恨與傷害,唯有和平才能帶來希望;《家族相簿》則藉由故事中的老鼠妹妹象徵兒童,希望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身體界限,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瞭解沒有人可以任意碰觸自己隱私的地方,包括自己的親人都一樣,在受到騷擾侵害時應勇敢向大人求援;《好好愛阿迪》使讀者瞭解唐氏症兒童的真誠與善良,他們與正常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需要社會大眾的真心接納與關懷。
|
2021-02-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