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萬物有情

-

京劇藝術專刊 -《京劇貓》

1.京劇的「粉絲」站出來

1.京劇的「粉絲」站出來
王德威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
 
民國五、六十年的臺灣,京劇曾經風光一時。我生也晚,看戲的經驗卻早。當年中山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冠蓋雲集的場面,也見識過一二。到了大學,居然有了癮頭,白天莎士比亞,晚上四郎探母。行有餘力,還研究梅蘭芳的八卦情史、馬連良的私房功能表。我看過坐科時期的郭小莊、魏海敏,也看過剛出道的朱陸豪、唐文華,當然更忘不了女花臉王海波。我與這些演員同屬一輩,走的路子何其不同:他們在臺上唱念做打,我在台下擔心明天的期末考;他們不認識我,我卻認識他們,甘願奉陪到底。用句時髦的詞兒,這就是「粉絲」(fans)的行徑。 

 
即使以後這麼多年在海外也是如此,對京劇的癮頭沒有斷過。從各種影音資料,我知道年輕演員此時多半已經獨當一面。郭小莊的「雅音小集」,吳興國的「當代傳奇」甚至一度引起轟動。但大環境已是時不我予。更重要的原因是,老一輩的觀眾和演員逐漸凋零,劇團守成不易,創新亦難。等到原汁原味的大陸劇團開放進口,軍中劇團遣散合併,「臺灣京劇」成了一種時代弔詭。
 

這是為什麼多年以後,看到魏海敏演出王熙鳳,不禁多有感慨。她們這輩演員的成績,代表京劇到臺灣一頁意外的歷史機緣,而這機緣可有未來?魏海敏憑著天賦和努力,從出師紅到現在。魏海敏顯然善於經營自己,傳統戲碼外,她與「當代傳奇」吳興國的幾次合作,大大開發了表演潛力和知名度。她加入國光劇團,眾星拱月,兼顧新戲老戲。比起過去郭小莊獨立創辦「雅音」,集編導演於一身,似乎更收事半功倍之效。 
 

與魏海敏、唐文華、朱陸豪等領銜的國光劇團打對台的是臺灣戲專的京劇團。這個劇團的前身大有來頭,就是王振祖先生早年創立的復興劇校。在五、六十年代,復興以一私校與軍中劇團分庭抗禮,不是易事,靠的就是旗下一批復字與興字輩好角。趙復芬、曹復永、王復蓉、葉復潤、曲復敏、齊復強、劉復雯、孫復珠、吳興國、萬興民等師兄妹一塊兒撐起了半邊天,還真有點舊式戲班的傳奇色彩,也成就了幾段佳話。這當然是理想的描述;復興的經營始終是辛苦的,直到公家接手。

六年以前的一個冬天,我回到臺北,聽說復興在校內作社區公演,演的是《生死恨》。這是梅派經典,我欣然前往。劇場十分樸素,觀眾寥寥無幾,多是老弱殘兵。然而鑼鼓響起,大幕揭開,飾韓玉娘的趙復芬翩然出場,舉手投足是那樣的溫柔嫻雅,幾句梅腔,端正大方,霎時間台下的空曠與寒涼都可以無關緊要了。等到演程鵬舉的曹復永上臺,又是一個驚喜。這麼多年了,他還是粉面朱唇,玉樹臨風,永遠的小生相貌。 

那是個難忘的下午。靖康之難,國破家亡,演不盡的悲歡離合,生死遺恨,而台下瞌睡的瞌睡,抽籤的抽籤,一派凋零景象。但趙復芬與曹復永悠悠地唱著念著,彷佛劇場裡面就是剩下他們兩個人,也得要出個好來。尤其是曹復永的扮相,永遠有一種冷靜的雍容。他和他的角色是有距離的,而他的角色與我們觀眾也是有距離的。這與時下京劇演出刻意強調寫實入戲,是兩種境界。身逢亂世,韓玉娘與程鵬舉有太多事作不了主。但就算最無奈的時分,兩個人的悲傷與哀悼也有著分寸。那場《生死恨》未必是趙復芬與曹復永的最佳水準─演員哪能沒有觀眾?即便如此,我看到了兩個「角兒」的從容與尊嚴。他們是自覺的發光體。

自從大陸的李寶春跨海而來,成立了臺北新劇團,臺灣京劇算是出現了第三勢力,而且來勢洶洶。但魏海敏和曹復永所代表臺灣京劇養成的公私兩個傳統,仍然彌足珍貴。

我所希望召喚的,是一種以復古為創新的京劇想像、菊壇風華。或用俗話來講,一種重新包裝京劇的策略。這幾年懷舊文化當道,京劇其實大可以借力使力。崑曲的東山再起,不僅因為底蘊深厚,也更因為有一群文人學者合力創造了一個新的、雋雅輝煌的崑曲「神話」。如果崑曲能,京劇就更有機會,因為它雅俗兼備,崑亂不擋。我們不妨更關注仍在演出的名伶,激勵他們營造只此一家的氣勢。 

而就像任何表演藝術一樣,京劇需要明星,明星需要「粉絲」,越年輕的越好。以往老戲迷總說看戲要看門道,不看熱鬧。殊不知沒有了熱鬧,哪來的門道?魏海敏、曹復永的「粉絲」們,還有趙復芬的,朱陸豪的,唐文華的,甚至陳美蘭、蒲族娟、朱民玲、黃宇琳的「粉絲」們,都站出來吧!

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