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文學藝術

-

到故事國去旅行-《紙戲人》

2.紙戲與我

2.紙戲與我博物館專刊
 

曹俊彥  (資深圖畫書畫家)

日文「芝居」二字,不是指草房子,而是「戲劇」的意思,如「人形芝居」就是「偶劇」,所以紙芝居就是「紙戲」,用畫在紙上的圖畫來說演故事。這種東西,本來是古早的時候,在日本鄉間遊走賣糖果玩具給小孩的小販,用來吸引顧客的道具,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拍板或搖搖小鼓,告訴小朋友們:他來了,家裡的大人疼惜小孩,大都會給孩子一點兒小錢,讓他們去買一些小零嘴,順便看圖畫、聽故事。後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將這種形式的小戲台子運用到學校的教學,而成為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具。

 

台灣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前,受日本統治,聽說也有紙戲人推著腳踏車在鄉間遊走,到處講故事、賣糖果,不知道當時他們是用台語還是日語說故事。

戰爭結束時,我五歲,媽媽在永樂國小任教,為了方便照顧我,讓我進入小學附設的幼稚園,當時陳美瑩園長就常常利用日本人留下來的紙戲說故事,那些圖畫和紙戲的木箱(戲台子)的構造,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長大後,我會喜歡「用圖畫說故事」這樣的工作,應該和這件事有關吧!

 

紙戲的木箱子構造頗具巧思:除了面對觀眾的方向開著大窗口外,背面也開一個較小的窗子,那是讓說故事的人看的,演出時,當第一幅圖展示在觀眾面前,最後一幅圖卡的背面,正好從箱子背後的小窗口,秀出第一幅圖的旁白、對白,以及演出要訣寫的文字,讓說故事的人參考。箱子的左右兩邊也都有開口,方便放入圖畫卡片,同時也可以因應故事的需要,由左邊或右邊抽換圖卡。最特別的是正面的大窗口,在收起來的時候,由上、左、右三個門蓋著(如圖一)。開演時,說故事的人先打開上面的「橫」門,讓小朋友看到故事名稱(如圖二),接著才開左、右門,讓觀眾看到主角、配角,和重要的背景,這是演出前,營造氣氛的「序曲」。打開後三個小門的曲線也正好形成戲台子外觀美麗的曲線,使小小的木頭箱子,擺出「古典」戲台的架勢。(如圖三)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