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生老病死

-

遊民專刊 -《小紙箱》

5. 他 需要一個朋友

5. 他 需要一個朋友/ 遊民專刊
蔣祖華(羅馬天主教大學博士進修中)
在參與平安居遊民工作之前,我對遊民只有一些刻板印象,一些同情,幾許排斥和一籮筐的疑問:「為什麼他會做遊民?」「他如何生存?」「他的自我圖像為何?」工作之初,常將遊民和失業、貧窮問題聯想在一起。有時加上「自甘墮落造成如此」的判斷。但逐漸,這些不能說是錯誤的說法,卻無疑地是不充份的解析。現在,我想,對他們最真切的描述可能是「一個疏離的人」。

失業使遊民失去工作網路上的連繫,而臨時工的網路支持性是相當薄弱而且不穩定的。失去家庭使無業遊民在親情網路上也失去了連繫;在此處境下,朋友的關心也隨之減少,這種種造成遊民在所有社會網路上都失去支持,而成為一個與他人疏離,與社會疏離,甚至和以往的自我疏離的個體。

這種疏離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潘霍華曾說:人是關係性的存有,必須在人際性的來往中,才能使人意識自我的存在。遊民因為疏離,使得他們缺少付出的對象,也缺少被關心的對象,所以會沒有責任感和企圖心,也對環境有逆來順受的心態。

在和遊民相處的過程中,因為對遊民的成因,他們現在的行為態度的理解不同,常有二種不同的因應態度,而產生了二種常見的關係。

第一種關係的假設是:遊民今日的處境主要是因為自己不能發奮圖強,克服困難,所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由此產生的態度或是排斥,或是要求其重新工作,重新負責。

第二種關係的假設是:社會有責任照顧受排斥的人,這些人的處境是社會失調的後果,所以會有種憐憫,甚至於彌補的心理,希望使遊民和常人一樣,由此產生的態度是救濟、輔導認同等。

但上述兩種關係基本上都是太過簡化問題了。前者以為,平等就是機會平等,如果公平競爭下不能努力者,是自暴自棄,所以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應該負責站起來。後者以為他們是競爭(常是不公義的)的犧牲者,是小兄弟,所以應該幫助他們,尊重他們,好像彌補了他們所有的缺乏,他們就會和別人一樣了。

其實,遊民的處境,不論成因為何,都必須靠遊民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支持才行。如果以為我們的支持、關懷就能改變他們,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尊嚴和奧秘就在於自由,無論做好做壞,雖有環境因素,人仍然能作抉擇,而這抉擇才是轉變最根本的起動因素。

所以我想遊民需要的是一個朋友。只有在此立場上,也許我們能有一個適當的角色來和他們一起試圖重建或另建社會網路,由此而使他們一方面尋回自我,一方面學習和人建立關係—這包含了學習為別人付出自己。

輯錄自平安居通訊 第十四期 1995-09-20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