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生老病死

-

癌症末期病人專刊 -《再見,艾瑪奶奶》

4. 解讀善終

4. 解讀善終/ 癌症末期病人專刊
趙可式博士 主講
下面簡單地介紹我所作的「台灣癌症末期病人對善終意義的體認」的研究結果。「善終」的意義主要包括了身體的平安、心理的平安和思想的平安三大類。
◎身體的平安
1、身體的病痛減輕至最低:  
許多癌末病人都說:「如果我的身體痛苦症狀能夠減輕的話,我就謝天謝
地,別無所求了。」

有一個只有三十一歲,患食道癌的年輕患者,在得病之初,沒有辦法接受
,因為兩個孩子還小,只有三歲和五歲,她非常的不捨和不甘,心理上十
分複雜。可是因為身體很痛苦,痛得想自殺,所以當孩子來看她時,她會
嫌煩,叫人趕快把孩子帶出去。這是因為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之
上,已經沒有愛的能力了,連自己所生的,那麼幼小的孩子,她都沒有去
愛的力量了。

身體的痛苦症狀能減輕到最低限度的話,對死亡無法避免的人而言,已經
可以說是善終了。

2、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
所謂「臨終過程」就是斷氣的過程。很多病人說:「當然我希望要活,能
夠治療的話就治療。可是如果不能活了,所有的治療都失敗了,那我希望
能快快的、快快的……不要拖,不要苟延殘喘。」病人對於一口氣好像要
斷,郤又一下子斷不掉的情形,會感到害怕。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醫療人員的措施就變得相當重要。比方有人注射
TPN,有人服了高營養劑,有人打了升血壓的藥。本來應該斷氣的病人,
就給拖了下去,比方血壓已經掉下來了,所有的器官都壞了,可是藉著藥
物,血壓降了又升,使得病人一口氣要斷又不斷,使他飽受拖延的折磨之
苦。

有的病人就說:「為什麼我還不能死?為什麼還要拖著?」他知道一定要
走了,很快要走,可是卻滴滴答答地拖著。當然人都有求生存的本能,可
是如果有一天沒有辦法再生存,一定要步入死亡的時候,就不必這樣拖著
,不要苟延殘喘。

3、身體完整,清潔整齊:
「身體完整,清潔整齊。」聽起來好像是廢話,可是如果去醫院看過臨終
病人的人,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有一個病人跟我講:「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有浸到水裡面去洗澡了,我都是
乾洗。」她是乳癌患者,癌細胞轉移到脊椎骨,所以全身不遂,醫院進進
出出多次,也經常更換醫院。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就是躺在床上,洗澡是
用擦澡的方式。我問她:「妳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她說:「我只要泡一
下水,我就心滿意足了。」聽到這句話的人都會掉眼淚!而且如果我和她
的交往不深入的話,她還不會講出這樣的需要來。

此外,如果病人到了身體不完整,外貌遭到破壞的時候,他會不願意見人
,而且連活的意願也沒有了。我曾照顧一個口腔全部爛掉的病人,嘴巴整
個封住,不能講話了。他就在紙上寫說:「我是一間廁所。」他住在病房
裡,把簾子完全拉起來,躲在裡面,不見任何人。

有一個朋友來看他,他勃然大怒,那個朋友非常難過地說:「為什麼我去
看他,他會那麼生氣呢?」我問那個病人:「你的朋友從中部坐火車來看
你,你不喜歡看到他嗎?」他寫道:「不是,我太臭了,我不願意他聞到
這個味道,忍耐我的臭味,而且看見我,他會害怕。」身體不完整的病人
會把自己隔離起來,不願意見任何人。

4、活動自如:
如果病人整天躺在床上,眼睛瞪著天花板,看到的東西就是灰牆白壁,那
麼生命中最後的這段時間,有什麼品質可言呢?

我曾接觸過一位病人,她住在台北市某一家前面就是大馬路的醫院,住了
有二個月之久。在我照顧她一段時間之後,我問她:「你想做什麼?」

她說:「我很想看一看太陽,吹一吹自然風。」她住的床位是靠走廊的一
張,靠窗的那個病人整天把簾子拉起來,那家醫院的天花板又是黑黑矮矮
的,因此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她不知道是白天還是晚上。她過的是看不見
太陽、月亮、小鳥、花木,吹不到自然清風的不見天日的日子,所以她最
後的可憐心願是:「你們可不可以推我出去,讓我看看太陽,吹吹風?」

這件事到今天,已經三、四年了,可是她的女兒還與我聯絡。她說:「我
永遠不會忘記,在我母親去逝的那天下午,我們帶她出去活動了一次,去
看了太陽和雲,去吹了吹自然風。」

所以把病人帶到戶外,活動一下,讓他過一下有品質的生活,也是安寧照
顧的一個理念。

◎心理的平安

1、「認」:
心理平安當然是最好的,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安呢?很有
趣的,就是要能「認」。

在沒有「認」之前,人一直求神:「求你保佑我吧,求你治療我的病,求
你再讓我多活幾年……。」可是當他有一天跟上帝說:「好吧!按照你的
意思吧!」他就有一個很深的平安從內心深處萌生。

至於佛教徒,他們認為所有一切皆是因緣,都是因果,死亡是人力沒有辦
法挽回之事,萬般皆隨緣,生死也隨緣吧,因此他就平安了。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一種「認」的心態。有一位老太太告訴我說:「
人跟命運的搏鬥,永遠是輸家,你贏不了的,就乾脆認輸算了!」於是她
就投降了,這也是一種「認」的態度。

總之,無論信仰哪一種宗教的人,當他認了的時候,他能說:「好,我現
在不再作無謂的搏鬥了,剩下來的時間,我要好好的準備,要做一些有意
義的事,我要在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好好的準備死亡。」那麼這個時候
,他能把自己最後的這段時間,變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他會好好地
、慎重地去寫他生命的完結篇。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說是善終了。

2、放下:
恐懼死亡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失落的恐懼,一個是分離的恐懼。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太太,有三個兩歲、三歲和五歲的孩子。在開始的時候
,她非常地不安,每次見到孩子,就想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那首歌。她
非常的難過,每天就是哭,看見孩子難過得哭,沒看見孩子也難過得哭。

可是有一天,她忽然開朗了,整個面容都改變了,眉頭也不皺了。我問她
:「妳這幾天看起來好像很平安了。」她說:「對呀!我想通了,每個人
都有他自己的命。就算我在,孩子要怎麼成長,我也沒辦法控制。」她還
說:「不見得我不在,孩子就一定不好。我再焦慮、再擔心,也沒有用,
所以我就放下了。」可見,一旦病人不再怕失落與分離的時候,他就平安
了。

3、不孤獨:
孤獨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幅度:

關係性的孤獨,是指全然的孤家寡人一個人,身旁沒有任何的親人。可能
他有家人,但是家人從來不來看他,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孤伶伶地躺在床
上。

情緒性的孤獨,是指旁邊有人,但是旁邊的人根本無法分享他的情緒、思
想或感受。有一個九歲得了肝癌的小男孩,他在不舒服想哭的時候,媽媽
對他說:「男孩子要勇敢,不准哭!」這個孩子面對的,就是一個情緒性
的孤獨。雖然媽媽那麼愛他,而且就在他的身旁,可是他所有的情緒都要
壓下去,不能表達出來,也不能與他最親愛的人分擔或分享。

存在性的孤獨,也就是一種「無語問蒼天」。在一家醫院的安寧病房裡,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他非常的不安與恐懼。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病
都可以得,就是不能得癌症。他的兒女不敢告訴他得的是癌症,因為老人
家認為癌症是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才得的因果報應。老先生說:「我八十年
來,從有記憶開始,就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我都做好事。」因此
他覺得無語問蒼天,非常的不甘願。

孤獨的感覺是很難受的,所以我們要從以上這三個孤獨面著手。

4、了無牽掛:
有一部影片「再生之旅」,主角是一位得了喉癌的醫生,片中另有一個患
了腦癌的年輕女孩。這個女孩說:「我很不甘心,我還沒有學會用中國筷
子呢。」

所謂「學會用筷子」,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它指的是很多人生的經驗,
她還沒有經歷;很多人間的美好,她還沒有品嚐,她卻要離開人世了。

所以我們不妨問問病人:「你還有什麼心願,還有什麼牽掛?」然後設法
幫助他,減除他的不安與遺憾。

5、享受大自然:
人在臨終的時候,對大自然的景緻,尤其是活的東西會很喜歡。有個病人
曾對我說:「我每天從窗口望出去,希望能看到有一隻鳥飛過。」我問他
:「你看到了沒有?」他告訴我:「我已經看了三天了,都還沒有看到一
隻鳥。」

病人喜歡欣賞大自然。變動的雲、飄落的雨,都能讓他們感覺好美。甚至
於隆隆的雷聲、閃閃的電光,都令他們有一種活的、生命的喜悅,使他們
感到自己還活著。
◎思想的平安
我問病人:「要怎麼樣才算是善終?」病人告訴我:「要思想平安。」
我再問:「什麼樣的思想才可以得到平安呢?」以下三種是病人告訴我的答案。

1. 一天過一天,不去想太多:
很多病人說:「想它幹什麼?」他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就是一天過
一天,腦筋一片空白,這樣反而過得很開心。我們或許會問:「能做得到
這樣嗎?」病人就有辦法做得到。

2. 有意義的一生:
當人接近生命尾聲的時候,他需要體會到:他的生命不是荒謬的白活一場,而是有意義的、豐美的,這個時候他便會有思想上的平安。當病人覺得自己的生命是荒謬的時候,我們要刻意地陪伴他回顧他的一生,讓他自己去發現他的生命實在是有意義的。

3.人生苦海即將上岸:
有個病人對我說:「每次我想到苦海不是無邊的,馬上就可以上岸了,我就平安了。」

所以臨終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會變成一個期待者。不過,這個期待不是消極的,不是認為:「既然治不好,就死掉算了。」而是認為:「苦難即將結束了,不必再煎熬了。」死後即進入一個更好的、更新的層次。佛教徒講的是往生,一個新的生命;基督徒、天主教徒說的是一個永恆、一個天國,是與神同在的永生。臨終病人作如是想的時候,即會得到平安。

◎結論


今天,我們對死亡形貌和死亡過程的恐懼,可以藉著現代的緩和醫療或安寧照顧,減輕到最低的程度,讓病人處於一種非常尊嚴、安詳、舒適的狀態中,在這樣的臨終過程裡,病人的死相一定是好看的、尊嚴的、安詳的與完整的。

善終是一個過程,絕不是只有一個點,或是僅指最後的幾個小時、最後的幾天,所謂的「慎終」或「善終」,是讓病人最後的臨終過程非常地慎重,也負責照顧處理所有相關的事情,所以它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協助一個臨終病人,慎重地妥善準備死亡。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1997/03,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