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文學藝術

-

到故事國去旅行-《紙戲人》

4.一個人演一台戲的「拉洋片」

4.一個人演一台戲的「拉洋片」紙戲專刊

孫明舜(文字工作者)

在密雲卸甲山村,有一位年過半百的傳奇農民叫張謙,他一個人能演一台戲,他所從事的民間藝術叫「拉洋片」。

 

2002年,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上,張謙的拉洋片說唱表演獲得金獎。他本人被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禮聘為民俗藝術家。

 

說起「拉洋片」,大多數年輕人比較陌生,它又有「西洋鏡」、「拉大片」、「看洋畫」、「西湖景」、「八大片」等別稱,是老北京廟會或市場上常見的一種表演。

 

「拉洋片」的道具是一個約兩米高、一米寬,如碗櫥的大木櫃,櫃的下半部正面開兩個直徑2~3厘米的圓洞,兩個側面各開一個,洞上安裝凸透鏡,櫥櫃頂上安有鑼、鼓,由一條小繩控制,藝人一拉小繩,鑼、鼓就「咚咚鏘」地敲打起來,櫥櫃內,上部裝有圖框和滑輪,透過繩索帶動繪有各式內容的畫框,上下起降替換,觀眾透過裝有凸透鏡的圓孔,觀看櫃內的畫片。藝人站在櫥櫃側面,一邊控制樂器和圖片,一邊演唱與所放圖片內容相關的唱詞,唱詞押韻,行腔張弛有度,音調抑揚頓挫,該哭哭,該笑笑,演唱起來,藝人要完全進入角色,調動五官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再加之以鑼、鼓,熱鬧非凡。

 

放洋片內容大致分兩類。一類為中外名勝古跡的風景畫,如「西湖八景」等;另一類為傳統民間故事片段,如「哪吒鬧海」、「大鬧天宮」、「豬八戒招親」等。每套圖片八張,看一遍大約需要5分鐘左右。

 

洋片的由來

關於洋片的由來,史書上沒有記載。張謙先生說,他們這一行尊崇的祖師爺是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風。傳說西域某國進貢給皇帝一位絕色美女,皇帝對其極為寵愛,但美女因思念家鄉,終日愁眉緊鎖,難見一笑。皇帝只好命令大臣們想辦法,袁李二人讓到過西域的人,將西域的風土人情畫在兩三尺長的八張畫片上,裝在一個木箱?,箱子前挖一個圓孔,孔上鑲嵌從西洋進口的凸透鏡,讓美女觀看,畫匠為她不停地轉換圖片,並演唱圖片內容,美女看到故鄉的山水,頓解思鄉之情,展顏一笑,皇帝見她有了笑容,大喜,封袁李二人為護國軍士。後來這種箱中看景的藝術逐漸流傳到民間。

 

不過,傳說歸傳說,從凸透鏡引進中國的歷史來看,拉洋片最早的歷史也不過元朝,還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清朝同治年間。民國年間為興盛時期,出現了著名的洋片藝人——「天橋八怪」之一的大金牙焦金池和他的徒弟小金牙羅沛林。後來隨著電影的出現,逐漸沒落。

鍾愛「拉洋片」

 

張謙從小就喜歡民間藝術,對洋片的鍾愛,來自於小時候一次偶然的觀看,他幻想著將來有一天自己也能表演,後來文化大革命時,拉洋片作為「四舊」之一,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這給他留下無限惆悵。

 

1996年初,他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看到北京大觀園有拉洋片的表演照片,他就慕名趕到那裡,人家說全套道具,買下來得兩萬多元,這對於守著一畝三分地過生活的他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但他並沒有死心,第二次,他偷偷地帶上村裡的木匠,又去了大觀園,兩人左瞧右看,仔細打聽,心裡暗暗記下操作方法和道具尺寸,回到村?,照葫蘆畫瓢,二人邊研究、邊製作,半個月過去了,一個重70餘公斤的洋片道具終於做成了。

 

他又請村裡畫招牌的人給他製作了一套《楊家將》圖片,自己根據內容編了唱詞,在村裡演出很受小孩老人的喜歡,他走到哪,孩子們就追到哪,就像現在的追星族一樣。

 

「拉洋片」與時俱進 

 

他第一次出門演出,是到離家七八公里外的密雲山頂公園景區,那是1997年的6月,當時公園正舉行北京滑翔傘表演賽,有很多明星助陣,觀眾很多。多少年不見拉洋片,大多數人不知是何物,都前來瞧稀罕,稍上些歲數的像見到久違的老朋友一樣,熱鬧的場面是他不曾預料到的。

 

這次成功讓他有些頭暈,也堅定了他走出去的信念,他又到黑龍潭、郊野公園等地演出,都受到人們的歡迎。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多,他的演技越來越成熟,還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道具上,他把拉洋片的箱子從原來的70多公斤改為現在的30多公斤。從前的拉洋片,觀眾透過凸透鏡看到的只是一幅畫片,立體感差,為了突出立體感,他把人物從畫片中挖下來,粘貼在透明紙上,並加裝了背景,人物在背景上騰挪跳躍,不斷變化,這樣觀眾透過凸透鏡看到的就是兩個層次,然後逐次疊加,使得畫面層次更豐富,透視效果更強烈。

 

演出上,他除具備「氣派」、「口齒伶俐」、「嗓子好」、「臉上表情好」、「會的段子多」、「會編曲段做畫片」這六大技能外,還進行改革:傳統的是拉洋片的藝人站在凳子上演唱,因為怕摔著,迴旋餘地小,唱得多,演得少,節奏特別慢又呆板。張謙則完全站在地面上,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對唱腔也有所改進,採用快節奏,西河調、四平調、京韻腔,並配之以節子板,加強節奏感。唱到激動處,手腳並用,五官誇張,全場觀眾隨著劇情,或喜或悲,或怒或笑。另外,為了豐富情節,張謙將傳統的一套八張畫片改為十二張。

 

憑著執著的精神和對拉洋片藝術的熱愛,幾年來,張謙的足跡踏遍了北京、成都、重慶、濟南、南京等地,他用古老的洋片演繹著他的藝術人生。他詼諧幽默、形神畢肖的表演,為觀眾帶來了歡樂,也使拉洋片這門瀕臨滅絕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的活力。                                                      (輯錄自2004-11-15北京青年報)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