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

資優兒童專刊 -《天才寶寶》

6. 資優教育的「正思」與「迷思」

6. 資優教育的「正思」與「迷思」/ 資優兒專刊

吳武典(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這句話對於今日資優教育工作者來說,只算對了一半。事實上,教育英才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幾年前一位國小資優班老師即曾在某報副刊上發表一篇「我怕教資優班」的文章。因為資優學生的求知能力和求知慾望遠比一般學生強烈。加上在升學主義籠罩之下,「啟發智慧」固然重要,「準備考試」尤為迫切,教師與學生心情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如何在升學主義之下,使資優學生獲得較為正常而有利的發展,是今日資優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資優生的「迷思」
資優生固然是值得珍惜的璞玉,但若是期望不當、做法錯誤,這些璞玉將永遠不能發射光芒,甚至不但不能琢磨成玉,反而提早破碎,形同瓦礫。以下是應加澄清的一些「迷思」。

一、以為他是「天生」或可以「人造」:
前者認為資優生是天生的,故可以不學而能,不必痛下苦功。後者以為經過特殊訓練,可以使智商猛進七十點(報上曾有此廣告),以惡補方式造成假性資優。其實,資優是天生的潛能再輔以後天的努力。先天設下發展的限制,而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可以發展其隱藏的才賦。兩者都有其作用,也有其限制。

二、以為他是「全才」或「完人」:
以為資優生應各方面都能,各方面都好。所以資優生每天學這學那,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也不容許犯錯。這種教育方式,形成不必要的壓力,往往使資優生提早結束童年,害怕成長,也害怕被稱為資優。

三、以為他自己會成功,用不著別人操心:
孩子的潛能要得到充分的發展,需要他人的關懷和良好的環境。資優學生需要了解和支持。沒有園丁,幼苗那能茁壯?沒有伯樂,那有千里馬?

四、以為對他特別施教會使他驕傲自大:
其實大部分的資優生並不會驕傲。給予特別施教,是因材施教,並非給予特權。在施教過程中,一般的生活常規和道德規範也不可忽略。甚至因特別施教,可養成資優生的自我肯定和使命感,對自己、對社會均有好處。

五、以為他在學業上一定名列前茅:
資優學生可能喜歡「學習」 自由學習,但不一定喜歡「讀書」 尤其是讀教科書,所以往往「夠聰明,但不夠用功」,形成「低成就」現象,小時的愛迪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要求資優生一定考一百分、考第一名、考第一志願,那麼他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上面,只知「苦讀」、「死讀」,真正學習的能力和動機愈來愈低,人也愈來愈笨了。

對資優教育的「正思」
辦理資優教育應從學生的最大利益出發,而不是為了父母、老師的需要或政府的面子。因此,宜本乎「自然」和「催化」並進原則。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壓苗助短」。茲就此觀點,提出個人對資優教育的幾點期望:

一、多鼓勵少壓力:
鼓勵學生盡力而為,自我超越;避免過度人際競爭,破壞人際關係。


二、啟發智慧重於知識傳授: 
鼓勵學生多方面的學習和獨立的思考,以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奠定未來進入學術殿堂的基礎。

三、適應差異重於規律一致: 
配合各人能力和學習狀況,進行個別化的教學(包括個別指導和分組教學),讓學習特殊化,但生活常規仍然要一般化,並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合作精神的培養。

四、創造思考重於記憶背誦: 
死記死背將失去學習的興趣,提早結束學習的生命。資優生之可貴在於其能創造思考,這有賴於自由開放的環境和激勵創造思考的教學。

五、利用社會資源: 
知識不限於課本,教室不限於學校,各種社會資源(如圖書館、科學館、博物館、社教館、美術館、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應為學生開放,進而主動辦理充實活動,以創造一個豐富而健康的生態環境。學校亦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物質與人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

六、給予自由時間:
不要讓學生每天只是忙著寫作業、準備考試或研習才藝,應給予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讓他們學習支配自己的時間,從事一些自我充實的活動。

七、培養道德責任: 
資優生的道德教育應予加強,以培養愛鄉、愛國、愛人類的情懷及對社會的使命感。此種教育最好透過討論及參與,切忌流於形式教訓,徒招反感。

八、建立一生職志:
幫助資優學生及早認識自己的興趣、能力,發展對自己的期許,確立人生的目標。希望資優學生的個人目標與社會福祉互相結合,即「爭名當爭萬世名,爭利當爭天下利」。

升學主義下的生存之道
在今日的升學主義陰影下,資優教育處境艱難,畢竟「做學問」和「應付考試」是兩回事。會做學問的人,不見得考場得意;會應付考試的人,也不見得會做學問。資優教育是希望學生能提早做學問,可不是提早準備考試。但現實如斯,資優教育應如何自求生存和發展呢?

資優學生當然也需要升學,準備接受繼續教育是資優教育的目標之一。但是,升學並非唯一的目標,資優生不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升學準備上。資優學生潛能可貴,若只用作應考的工具,實在是「暴殄天物」。
基於「考試領導教學」的事實,近年來,教育行政當局已努力改進入學考試的命題,使之趨於靈活變化,這對於資優教育應是有利的。只可惜改進的幅度有限,仍難以帶動整體的教學革新。政府的另一措施是開闢升學管道使學制富於彈性。如已進入第四年的「中學數學及科學資賦優異學生升學輔導」之實施,即是一例。

此一辦法規定國三、高三科學及數學成績特優學生可以在參加科學研習營考查通過之後,甄試保送升學(大學限升基礎科學學系);國二、高二科學及數學成績特優且其他各科也甚優異者,可跳級參加上一級學校入學考試。
此一管道之開闢,立意頗佳,國三、高三之甄試保送效果良好,但選拔條件嚴苛,受惠學生仍然有限。至於跳級參加入學考試者,對學生實質幫助不大,能如願考取就讀者不多,且似已造成提早惡補情形,妨害正常教學,亟宜改依「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之規定「資賦優異學生經學力鑑定合格者,得以同等學力參加高一級學校入學考試或保送甄試升學」,實施「保送甄試升學」,使資優學生能從容做學問。

在制度尚未能大幅改進之前,資優教育要在「為學」和「應考」雙重壓力下生存、發展,似乎只有一法;即先修「內功」,再修「外功」。所謂「內功」就是充實實力,即依資優教育精神,培養良好學習態度,學習正確讀書方法,重理歸、推理、創造和批判。到了考前一段時間,再加強「外功」,即練習應付考試的招術,如加強考試題型的反覆練習。相信內功紮實以後,外功練起來就事半功倍。千萬不要提早讓資優生變成特選的一批「鬥牛」或「賽馬」(楊維哲教授語)。相信先內功再外功的方法,可使「為學」與「應試」兼顧,為資優學生保留一些元氣和後勁,作為將來參加「世界大賽」的資本。

本文輯錄自中華日報1986年4月6日

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