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和英專刊總覽

-

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

遲緩兒童專刊 -《野男孩》

4. 幼兒的敏感期

4. 幼兒的敏感期/ 遲緩兒童專刊
一個從小獨居森林長大的「野男孩」,無論伊答醫師怎麼治療與教導, 男孩始終無法學會說話:家中2歲幼兒,突然很傷心,無論怎麼跌勤或眼 食都沒有用;學步幼兒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下樓梯:三歲小女藝反覆要 求媽媽慶同一本屋畫書給她聽......這些孩子的行為以及「野男孩」的 遭遇,其實都跟幼兒的「敏感期」有關.........

語言的敏感期

成年人學習第二外國語,必須下苦功夫背誦單字及文法,0至3歲幼兒卻是無意識的學會語言。他們從環境中吸收人類語言的發音、文字、文法。這些文字的發音,會創造深刻的感動,並且在幼兒腦袋裡運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纖維組織」(fibers),這種「纖維組織」會努力振動,以製造同樣的發音。這種經驗對我們而言,實在難以想像,蒙特梭利將它比喻為在音樂會中聽到一首令人震撼的樂曲,內心深刻的感動再強以數倍。

奇妙的是,幼兒四周有幾千種聲音,他們卻只學習人類的語言……。我們人類說話的聲音,想必會比任何其他聲音留給他們更深的印象。

蒙特梭利曾以拍照與沖洗照片的原理,來比喻幼兒學習語言的歷程。拍照時照片的影像是在完全漆黑中印在感光板上,而沖洗的過程也是在暗房中進行。兩者都是在黑暗中定像,然後才見光;而且一旦見光之後,影像就不能再改變了。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學習語言的內在機制也是如此。它始於潛意識幽暗的深處,在那兒發展、定型,然後才公然地出現。

全世界幼兒語言的發展,都依循著同樣的階段。例如,嬰兒會先經過牙牙學語、單音、兩個字的階段,然後逐漸掌握複雜的句子結構。不過,2歲半以前語言的成長,不是以連續方式出現,而是「爆發型」。其中,1歲半至2歲,為「單字」的爆發;2歲以後為「句子」的爆發,例如:許多幼兒在某一段期間似乎沒有任何進步,突然有一天,他們從不會說話,一下子迸出許多新字,或從只會單字,突然說出一串完整的句子。

2歲半或3歲以後的幼兒,由於語言組織進入新形態,不再有爆發現象,而是持續發展至5、6歲。這段期間,他們「有意識而自發地」學習更多生字,以及改善句子的用法。2歲半幼兒的字彙能力,平均只有2、3百字,到了6歲,會一躍而為數千字。

幼兒在0至3歲,他的潛意識會先儲備語言,到了3至6歲,「有意識的自發活動」,慢慢開始從潛意識接收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強調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幼兒之所以選擇做某些事,正反映他內在心智的需要。例如:幼兒對書籍的偏好與反應,和他們的認知發展息息相關。一本符合幼兒心智發展的圖畫書,由於貼近孩子的心、貼近孩子真實的生活經驗,特別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當書能滿足孩子內在的需要,他們對書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像一顆快樂的閱讀種子,撒在孩子心田,悄悄發芽、成長。

秩序感的敏感期
嬰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期,主要發生在生命最初3年,2歲時達到最高點,3歲開始下降。這段期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需求,例如:一本書或一枝筆沒有歸位,他們會堅持把該物品放回原處。有些2歲孩子,會因為看到物品亂放而生氣,甚至啼鬧不休。對幼兒來說,「秩序感」是生命本質的一部分,就像水之於魚、土地之於動物。

如果孩子對環境的印象與經驗,是建立在一種有秩序的形態上,那麼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將具備穩固的基礎,藉此基礎培養有條不紊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外在的秩序感,有助於幼兒發展內在秩序。

若您家中的2歲幼兒突然無緣由的很傷心,無論怎麼哄勸或餵食都沒有用,很可能是因為大人不經意改變了環境中某些細微事物原有的秩序,無法滿足幼兒對秩序感的強烈需求。如果大人真的無法避免生活中的雜亂,那麼請體諒幼兒對此表現出的負面反應,請儘量向孩子強調那些沒有被改變的事物。家有稚齡幼兒的父母,不妨在生活中儘量做到:

.大多數的物品,保持在固定位置,例如:家具、玩具、衣服等。
.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與地點,例如:吃飯的時間與地點、家人出門及回家時 間等等。
.例行事項儘量採取相同的步驟,例如:餵食、洗澡、穿衣、以及睡前活動。
.不要常更換保母、家教或學校,因為年幼的孩子需要穩定的照顧者。


感官發展的敏感期
從孩子出生至5歲左右,是「感官發展」的敏感期。這段期間,幼兒會很渴望運用感官(看、聽、嗅、嚐、觸)來探索這個世界。他們對於所有能刺激感官的東西,都很有興趣。因此,如果父母阻止幼兒碰觸四周的東西,或禁止他們到處走動,會使幼兒產生很大的挫折感。

父母與其阻止幼兒碰觸危險與不潔的東西,不如事先把危險的物品移走,或在尖銳的桌角黏上安全護套,為幼兒佈置一個潔淨而安全的環境(大人也需在一旁觀察幼兒),讓孩子運用感官自由探索這個世界。

細微東西的敏感期
1至2歲左右的學步幼兒,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細微事物」上。例如:成年人容易忽略的小昆蟲,經常被學步幼兒發現,或是當我們和孩子看同一張圖片時,我們認為重要的主景往往不受孩子青睞,學步幼兒注意的是背景中的細微事物。這種對細微事物的重視,代表學步幼兒心理發展的改變。在此之前,最吸引嬰兒目光的,往往是那些色彩鮮豔奪目、體積最大、移動最快、聲音最響的東西。然而,現在他們開始嘗試填補過去不足的經驗。這段敏感期雖然短暫,卻十分重要,因為它能喚起孩子的內在意志,還可以培養其「專注」於細微事物的能力,同時,注意力也會更為持久。

動作統合的敏感期
大人走路通常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地,學步幼兒走路卻是為了成就內心深處一股有創造意義的渴望。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下樓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此一敏感期意味著孩子的身體,是在其意志的控制之下;例如,能夠正確而隨心所欲地使用手指、手掌、腿、腳等等。通常幼兒無意識地完成或重複一個動作,純粹是為了獲得更大而準確的控制力。例如嬰兒不斷地抓握某種物品,也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動作控制力。因為,每一次的抓握動作,都會在嬰兒腦海中留下記憶的痕跡,一旦嬰兒累積了足夠的記憶痕跡時,他就能夠自然而精確地抓握物品了。

動作,是腦、感官、肌肉三者合作所產生的結果。動作可以幫助幼兒心智的發展,而心智又更新下一個動作的表達方式,兩者為一體的兩面,為一種循環的關係。從幼兒身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心智的發展是經由動作而來,幼兒使用他的動作來擴展他的理解。動作能帶給幼兒極大的滿足感與自信。

社會行為的敏感期
「社會行為」的敏感期,出現在2歲半到5歲左右。幼兒從過去習慣獨自玩耍,日漸對一些社會行為的基本規則感到興趣,例如:禮貌、進食習慣、溫文儒雅的舉止、以及體諒別人等等。

在這段期間,幼兒開始發現自己的行為會受到他人感受與反應的影響,而團體的決定也會左右自己的行為。此一敏感期使他們與玩伴間的友誼滋長,遊戲具有合作性,頑皮的行為也開始暗藏了目的。

6歲以上孩子的生活,大部份已融合了社會行為之互動性,並開始大量汲取社會行為與文化方面的知識。而2歲半至5歲此一敏感期,正有助於孩子適應6歲以後的發展階段。

沒有父母或老師願意錯過幼兒的敏感期,求好心切的父母甚至可能揠苗助長、弄巧成拙。其實我們最好的作法,是尊重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自由選擇他感興趣的活動,因為他的選擇反映了他內在心智的需要。一旦幼兒出現專注其中、樂此不疲的行為,父母與老師便能清楚知道,自己已成功促進幼兒心智的發展。

(輯錄自《蒙特梭利幼兒單元活動設計課程》,周逸芬著,五南出版。)

2020-07-29